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4年,欧洲经济学家盖拉赫发表了论文《欧洲的无为》,他在论文中把瑞士称为“小中国”。

在人们的印象中,瑞士富裕、廉洁,是全世界羡慕的对象,堪称世外桃源。这种国家怎么可能被称为“小中国”呢?

盖拉赫一直研究中国文化对瑞士的影响,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多年研究后,他发现瑞士很好地践行了当年法国重农学派的理想,而法国重农学派的思想来源则是儒家哲学。

重农学派的主张核心除了重视农业,还主张建立自由市场。而自由主义经济学后来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完善。

如今思想界一致认为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理论源头就是儒家哲学。

一、瑞士在欧洲率先实现了自由市场

1648年,瑞士成为独立国家。刚独立的瑞士只是一个贫穷的偏远山区国家。国内人口主要是小农、小工商业者,以及给周边国家当雇佣兵。

1685年,由于法国的信仰自由敕令被废除,2.5万名胡格诺教徒迁往瑞士避难,这些人中有大量学者,为瑞士的经济、文化提供了发展活力。

在18世纪,瑞士出现了大量学会,成为欧洲思想最开放的国家。比如1759年成立的伯尔尼经济学会,就倾向于重农主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798年,拿破仑大军侵入瑞士,瑞士陷入无政府状态。直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瑞士为永久中立国。

新的瑞士联邦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自由贸易,同时坚持农本主义。瑞士的农业、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很快就成为欧洲一流国家。

1834年,英国政治家科贝登去瑞士考察,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瑞士人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富有的百姓”。

他发现瑞士的繁荣得益于自由贸易,所有制造业领域都很繁荣,农民也都是“金主”。

科贝登回到英国后,立即发起谷物法废除运动,并主导自由贸易运动。但直到1860年英国才实行了自由市场。而主张自由贸易的《国富论》可是1776年在英国出版的。

二、哈勒的右松帝国

瑞士当时采用的是哈勒的右松模式。

1771年,伯尔尼经济学会主席哈勒写了一部政治小说《右松皇帝》,描写了一个乌托邦国家,而这个乌托邦国家的原型是中国皇帝和经济制度。

不过右松皇帝是一位波斯统治者,但哈勒将他刻画成了孔子理想中的统治者。

右松皇帝以农为本,以民为本,将工商业视为和农业同等的财富来源。

右松皇帝的税收制度是从中国照搬的,基于土地征税,以间接税为辅,进口关税被定在最低水平。

右松皇帝虽然以农为本,但同样兼顾了城市发展。

和司马迁提出的农商皆本如出一辙。

19世纪初,瑞士重建后,就根据哈勒的右松帝国模式重组了联邦。十几年后,瑞士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欧洲的世外桃源。

三、司马迁与看不见的手

1996年,著名经济学家莱斯利杨格发表论文《市场之道:司马迁与看不见的手》,他说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学是“中国制造”,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只不过是魁奈、杜尔哥等法国重农主义者从中国引进的司马迁的“自然之验”概念的另一种说法。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他批判了老子的小国寡民论,同时也抨击了汉武帝时期的国家专卖制度。

司马迁认为物资流通和供需平衡,都是自然形成的,统治者只需要顺势而为即可。

“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司马迁还强调个人利益最大化自然会增进共同善,他举了春秋时期越国的例子,当时越国采用了计然的自由市场策略,十年后就富国强兵,打败了吴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司马迁还说:“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今有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而乐与之比者,命曰素封,与千户侯无异”。

素封是指大工业者和大商人,因为汉朝无官无爵的人只能穿素色的衣服,而这些富豪的影响力堪比千户侯。

不过瑞士并没有完全照搬斯密的自由市场理论,还吸收了孔子的养民论,也就是孔子对于福利社会的构想,采取了农商皆本的自由主义与社会福利并重的策略。

所以盖拉赫认为瑞士的经济富强是基于18世纪以中国为榜样的经济改革。所以他在论文中说“若没有无为思想(这里是指孔子的无为思想,和老子的无为有本质区别)的传播,这一切绝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