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众多的诗人中,李白志不得伸,故而寻仙访道;杜甫恰逢乱世,可叹颠沛流离;杜牧屡遭外放,寄情风尘;而李商隐,则是进退失据,一生蹉跎。

李商隐不像李白杜甫那般,彻底对仕途失去了信心,辞官远游;也不如杜牧一般,虽然被外放,但也多是一方父母官,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造福百姓。李商隐积极入仕,但一生没有担任过什么重要的职位。每次看到了一点升迁的希望,转眼又破灭,实在憋屈的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虚负凌云万丈才

李商隐年少清贫,父亲早逝,很小时候就抄书挣钱,并且随一位堂叔学习写文章,十几岁的时候,就有不小的名气。后来李商隐搬家到了洛阳,认识了令狐楚。

令狐楚对李商隐很器重,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令狐一起交游,后来李商隐能够考中进士,还多亏了令狐父子的帮忙。当时牛李党之争很激烈,令狐父子是属于牛党的,李商隐算是令狐楚的弟子,又和令狐绹交好,牛党自然是将他当做自己人了。

不过,令狐楚刚去世没多久,李商隐就应王茂元之聘,去泾州给他作幕僚,而王茂元是被视为李党。以后世的角度来看,李商隐这种做法是非常愚蠢的,恩师刚过世,他就改换门庭,行径与叛徒无异。

但可能从当时李商隐的角度来看,不认为王茂元是李党,或许是更看好李党。令狐好友李商隐的行为十分愤怒。可紧接着,李商隐又做了一件更愚蠢的事——娶了王茂元的女儿。

这下,李商隐则彻底被牛党视为李党,可是李党却对李商隐不那么放心,毕竟他是受了令狐父子不少的恩情。所以李党给李商隐安排的官职,都是一些远离权力中心的小官职,观察观察再任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李商隐好不容易复入为秘书省正字,又因母亲病故丁忧,由此错过了李党执政的最佳时期。而岳父王茂元不久又去世,这令李商隐的处境尤为艰难。

大中元年,36岁李商隐的郑亚一起前往桂林赴任,而郑亚也是属于李党的,所以令狐绹对李商隐成见更深了。本来郑亚如果有东山再起的时候,李商隐还能跟着水涨船高,可是郑亚到桂林不出一年就被贬官,李商隐也失去了依靠。

于是次年的秋天,李商隐回到长安,穷困潦倒之际,曾写信向好友令狐求情,诸如“东风无力百花残”等无题诗,也是李商隐写给好友的,希望能够得到原谅,可是遭到了拒绝,最终他只是通过吏部考试得到一个县尉的职位,而十年前李商隐,就是担任弘农县尉一职。

不取霜栽近御筵

十年宦海沉浮,结果回到了原点,李商隐绝望了,他回顾生平,写下了一首《野菊》: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他年。
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近御筵。

首句说的是野菊盛开的地点:一座苦竹园往南的坞边上。野菊的清香,随着风冉冉飘散,花瓣上的秋露,似泪珠涓涓而流。这丛野菊,就是李商隐自己,被排挤在边缘的环境中,将露水比作“泪”,足见李商隐心中的悲戚。

不能在春风和煦的时节开放,只能独自在寒冷的秋天中,和寒风中羁留的秋雁一般,怎么还忍心将满腹的芳香委身给黄昏中悲鸣的暮蝉。本来就生不逢时,却还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这多令人绝望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面两联,是感慨当下的命运,颈联则是回忆之前的生涯。前半句一语双关,说自己傍晚走到野菊丛中,同时也是指自己生平一路走来的情形;后半句是说与酒相伴,回忆当年,但也是指和令狐楚曾经重阳痛饮,赏菊论文的日子。

最后一句的“紫云”是指中书省,说的就是令狐绹不顾念往日恩情,拒绝举荐他,不将野菊移栽到御筵前。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也有不同的意蕴。陶渊明笔下的菊花代表着隐逸高洁,而李商隐笔下的野菊,则是代表被排挤孤立的自己。

他人对李商隐评价的诗句,我觉得崔珏的“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最为恰当,而若选李商隐一首诗,来隐喻他的一生,我认为这首《野菊》最为贴切。正如《李义山诗解》所言:

义山才而不遇,集中多叹老嗟卑之作,《野菊》一篇,最为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