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8°26'N.58°22'E

凯风自南撰稿 ○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在光明消逝的刹那,曾经有个悲凉故事永远埋藏在了广阔的乌拉尔山之间……….”

1917年初的冬天,圣彼得堡的寒夜漫长而凛冽。为了避开聒噪的贵族大臣与不时反复的民众罢工,尼古拉二世早就迁徙到了位于首都以南24公里的“沙皇村”。在这个华贵的离宫别馆里,沙皇遥控着首都的局势,并不断收到各种不详的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皇村的叶卡捷琳娜宫殿

在遥远的西方战场上,尽管去年的布鲁西洛夫攻势让俄军在战场上取得了一定优势,但军事素养低下的俄军依旧死伤惨重,三年的战争让俄军已经损失了近五百万有生力量,数十万名俄罗斯士兵成为了逃兵,将前方的艰苦与对政府的怨恨扩散到了后方的大街小巷。

在前线吃紧的文书之中,混杂着关于圣彼得堡工人罢工运动的报告。

在尼古拉二世即位之初,这位年轻干练的沙皇曾被贵族与人民寄予厚望,然而,战争的损耗与暴政压垮了他在人民心中“小父亲”的形象,再加上沙皇本人对妖僧拉斯普廷的宠幸,他们对皇室的态度已是由怨生恨,处在革命的边缘。而此时的尼古拉二世却缺乏敏锐的判断,认为这些民众的举动与12年前的暴民一样,掀不起什么大浪,只要将枪口压低,他们就会老实。

然而,人民的怒火已经远远超越了他的想象。2月25日,看似软弱的罢工转变为武装起义。大惊失色的尼古拉二世连忙诏令彼得格勒军区司令哈巴洛夫:“着令于次日将京都骚乱悉行制止”。于是,沙皇调集军队在屋顶和角楼架起了机关枪,向示威的群众射击。不过,倒行逆施的杀戮终究激起了军队内部的哗变,大部分军队在人民的感召下倒戈而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天之后,成千上万的工农士兵在布尔什维克的组织下涌上街头,他们夺取了兵工厂、火车站、市政府、警察局、电报局,随后一路奔向冬宫,逮捕了正在商议对策的沙皇大臣们。一夜之间,圣彼得堡易主,二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月8日基洛夫工厂工人抗议来自wikipedia

对时局毫无准备的沙皇在接到这一消息时瞬间瘫坐在地上,仿佛昨天还是世界之王的他明日就将沦为阶下囚。还好守卫沙皇村的侍卫军官没有发生哗变,在近臣的建议下,沙皇带着妻儿老小连夜出走。他们的第一个目的地是位于圣彼得堡西南250公里的普斯科夫城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由彼得一世修建的要塞曾经是俄国向西扩张的桥头堡,在俄国人征服波罗的海沿岸之后,这里便由边疆变成了内地,但依旧是接近波罗的海的西部重镇。沙皇一家在此落脚,一来可以暂避革命者的锋芒,二来可以伺机窥测首都局势,寻找机会,最不济也可以快速向西跑路寻求国外政治庇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普斯科夫要塞,来自俄罗斯旅游中文网

不过,时局的变化显然再也不能允许尼古拉二世留在沙皇的位置上。二月革命之后的第二天,贵族与资产阶级组建的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马上派十月党人亚·伊·古契柯夫和国家杜马代表瓦·维·叔尔根到普斯科夫同沙皇进行谈判。两人竟向沙皇献策,此时挽救罗曼诺夫王朝的唯一办法就是将最高权力易手,从而消解人民的怒火。

3月2日午夜,在普斯科夫一节阴暗的火车厢中,尼古拉二世签署了退位宣言,宣布将皇位传给弟弟米哈伊尔大公,但米哈伊尔大公拒绝继承皇位,自此俄国便没有了沙皇,绵延三百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宣告结束。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作为人民眼中作恶多端的“暴君”,简单的退位显然已经不能为尼古拉二世的罪孽救赎。由于尼古拉二世与他的妻子严重低估了人民的怒火,沙皇一家退位之后的一周并没有迅速选择逃离普斯科夫。3月8日,在圣彼得堡工人和士兵的要求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得不将尼古拉二世及其家属逮捕,将他们从普斯科夫的城堡中押解回京,囚禁于他们曾经居住的沙皇村,沙皇一家丧失了人身自由。

曾经的宫殿,如今的 “监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亚历山大宫,来自wikipedia

由于当时圣彼得堡存在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与临时政府两个执政机构,双方在政治利益与政权模式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临时政府一度曾经计划将沙皇送上法庭审判,但最终也没有找到他们叛国的证据。

代表贵族与资产阶级上层的临时政府与英国联系,想把尼古拉二世一家送往英国进行政治避难,既保全了王室的血脉,也可以顺便甩掉这个烫手山芋,让保皇党再无由头。

当时的英国国王是乔治五世,他与尼古拉二世是表兄弟关系,两人同样具有德国血统,就连长相也十分相似。英王乔治五世十分关心俄国局势,还在私人的信件中表达了对兄弟的关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沙皇一家送到英国应该是当时最为妥当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尼古拉二世与乔治五世

不过,当时的俄国局势却不容沙皇就这么轻易地亡命海外。本来,英国政府答应派军舰来接,但奈何这一消息不小心散播出去,彼得格勒的苏维埃政府表示坚决反对。不仅如此,就连英国报刊舆论也因为尼古拉二世的德国血统与德国妻子而激烈反对他们进入英国境内。

由于忧心俄国人的进入会掀起英国人反对君主制的浪潮,乔治五世与英国政府不得不放弃了这一营救计划。根据《拯救罗曼诺夫家族的竞赛:拯救俄罗斯皇室秘密计划背后的真相》一书,作者海伦·拉帕波特的表述:“他本可以更有效地扮演一个角色,但关键时刻到了,他们必须做出选择。”就这样,沙皇一家被最有可能的救世主遗弃了。

在亚历山大的皇宫中,尼古拉二世一家惶惶不可终日,他们不知道下一个朝阳升起之时会面临什么。由于食物供给的匮乏,就连曾经高傲的沙皇也不得不带着为数不多的侍从下地耕种来维持生计。在经历了近五个月的软禁生活后,沙皇一家终于得到了一条来自圣彼得堡的指令:让他们搬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出这条指令的,是当时担任俄国临时政府总理的克伦斯基。作为当时临时政府的实际掌权者,他在不久之前策划俄军发动的“克伦斯基攻势”中一败涂地,在让自己威信扫地的同时也耗尽了俄罗斯军队的最后一丝骨血。对临时政府彻底失去信心的民众开始谋划新的起义,圣彼得堡的局势俨然已经是暴风雨的前夜。

正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为了应对国内的严峻形势和保障沙皇一家的生命安全,克伦斯基决定将他们送离风暴的中心,到遥远的西伯利亚暂避风头。在他看来,乌拉尔山以西的俄罗斯大地已经不再是沙皇一家合适的栖身之所了。克伦斯基为他们定制了一个遥远的目标——托博尔斯克市。

克伦斯基之所以选择那里,一来是考虑那里位于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荒野,可以躲开布尔什维克革命党人的视线,二来是由于沙俄政府在那里经营殖民多年,当地传统商人与贵族地主依旧对旧沙皇保持着一定的恩主情愫,不至于轻易被革命者所动摇。更为重要的是,就在革命发生之前的1916年,横贯欧亚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刚刚开通,这为他们安排沙皇一家迅速向东转移提供了便利。

八月的一个午后,沙皇一家与十余名侍从女佣被秘密转运出了亚历山大宫,从沙皇村外的乡间小路上取道前往位于圣彼得堡远郊的军用火车站,登上临时政府安排的专列向东方驶去。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去,便再也没有回来。

列车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一路东进,抵达的第一站便是著名的诺夫哥罗德城。尼古拉二世隔着车窗向外望去,看到了他爷爷亚历山大二世敕令建造的一千年俄罗斯纪念碑。

这座55年前修筑的纪念碑前,排列点缀着无数俄罗斯的历史英雄雕像。位于中间位置、面向南方的持盾士兵,就是留里克其人。目光向左移,依次是弗拉基米尔大公、彼得大帝、伊凡大帝以及最早击败鞑靼人的德米特里·顿斯科伊。面对这些曾经铸就俄罗斯辉煌的先辈英豪,此时的尼古拉二世恰恰像是一个丧尽家产的败家子。现在的他,除了保住一家人性命外,已经无所奢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千年俄罗斯纪念碑

列车继续行驶,旧都莫斯科依然遥遥在望。当尼古拉二世的列车缓缓驶过莫斯科河上的大桥时,昔日的皇后亚历山德拉为皇储小儿子阿列克谢指了指博罗维茨基山岗上的那座绚丽的宫殿群,金色的圆顶、高耸的塔尖在夕阳的映射下散发着金色的光芒。在中央的瞭望塔上,一只象征沙皇权威的双头鹰凌驾其上,这便是赫赫有名的克里姆林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克里姆林就在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自wikipedia

此时的尼古拉二世想起,23年前,正是在宫殿中央的乌斯宾斯基大教堂上,他从东正教牧首的手中接下皇冠,正式成为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第18位沙皇。然而,此时的莫斯科也已经成为了革命者的天下,作为曾经主人的他只能向过街老鼠一般仓皇离开这座旧都。

莫斯科变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莫斯科东南的梁赞,沙皇一家获得了一个短暂歇息的机会。这里虽然是莫斯科的后院,却相对来说没有受到太多政治运动的波及。尼古拉二世对这座奥卡河边的小城还有着些许印象,十三年前,有个梁赞来的中年人在他引以为傲的圣彼得堡大学里研究生理学,为他的帝国获得了有史以来第一个诺贝尔奖。他隐约记着大臣向他汇报过这个人的名字,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

此时,尼古拉二世的心情如同小城的天气一样晴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自俄罗斯旅游中文网

再往东走,沙皇一行终于跨越了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来到了繁荣的萨马拉城。由于处在铁水联运的交通枢纽之上,萨马拉是周边地区商贸转运的中心所在,从中东欧到西伯利亚、亚洲中部和哈萨克斯坦途径萨马拉的路程是最短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条曾跨过的河流,此时尼古拉二世还是第一次欣赏她的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自俄罗斯旅游中文网

当沙皇到达这里时,萨马拉已有90个工业企业,一个面包厂和一个可储存6万吨粮食的大粮库,成为了俄东南地区极具潜力的工业、制造业和商业中心。然而,行色匆匆的他们并无暇欣赏这繁荣的城市,只能跟随着汽笛的轰鸣走向更遥远的东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萨马拉街道,来自俄罗斯旅游中文网

向东穿过乌法小城之后,南北纵横的乌拉尔山脉就如同一列巨人构成的战线向他们袭来。在曲折蜿蜒的山间铁道上,16岁的小女儿阿纳斯塔西娅突然哭了起来,尼古拉二世看着啜泣的女儿,眼中满是忧郁,这不详的预感早已笼罩,如这峰峦叠嶂的山脉般压在一家人的心头,穿过这座山脉之后,他们就真正来到了荒凉的西伯利亚。

尼古拉已无法欣赏这乌拉尔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自俄罗斯旅游中文网

在经历了十余天的奔波之后,沙皇一家终于在车里雅宾斯克站结束了漫长的火车旅程。在这个乌拉尔山以东的小站,沙皇一家换乘马车前往秋明,因为当时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只向东通向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等地,想要前往托博尔斯克就必须经由当时老城秋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秋明的荒野之上,沙皇一家真正感受到了边疆的凄凉,泥泞的路途上似乎除了哥萨克的马蹄外,便人迹罕至。

当时的秋明还未发现大规模的石油资源,其唯一作用依旧是简单的农业垦殖与皮毛、木材中转生意,残破的城市与300多年前叶尔马克殖民者的年代并无明显变化,工业革命的浪潮显然还没有将这片内陆的偏僻之地纳入主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秋明,来自study in Russia

在秋明的图拉河港口上,沙皇一家在护卫的指挥下将马车装船,沿着图拉河的蜿蜒河道顺流而下,向东北方向漂去。此时的西伯利亚尚处在夏末,水量丰沛,渡船不用拉纤便顺利进入托博尔河。在托博尔河与额尔齐斯河的交汇之处,沙皇一家终于看到了他们的目的地托博尔城。尽管这座城市近年来由于西伯利亚大铁路未从此经过而中落,但此地依旧是三百年间俄罗斯帝国在西伯利亚的军事、行政及交通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他们登上码头的一刻,一幅熟悉而精美的画卷便向他们扑来,一座完美的石质克林姆林宫宫殿群静静屹立在托博尔河畔,一栋栋白墙绿顶的洋葱头宫殿构成了人们口耳相传的那个称呼——西伯利亚的明珠。在这个看似安逸静美的城市里,沙皇一家终于有了落脚的地方。尼古拉二世甚至想方设法的接触一些“保皇党”人,试图想办法脱身,足以证明他们在这里有着相当大的自由。

看见托博尔克林姆林宫,尼古拉二世想到了复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彻底击碎了尼古拉二世的所有幻想。

公元1918年4月,苏维埃政权通过了重新审判沙皇的决议。就在此时,托博尔斯克周边的局势突然恶化起来,白卫军首领高尔察克在乌法与鄂木斯克一带成立了新的俄罗斯内阁执政临时政府,将西伯利亚大铁路拦腰截断,并意图向西北方向迫近苏维埃政权后方。

此时的乌拉尔工农兵苏维埃,为了不让白卫军获得挟持沙皇的阴谋得逞,便通过了把沙皇一家从托博尔斯克迁往叶卡捷琳堡的决议。于是,在托博尔斯克安然过了大半年安稳日子的的沙皇一家突然被来自乌拉尔工农兵苏维埃的士兵所控制,并强制他们按照指示坐上阴暗的马车,向西驶入了乌拉尔山区中。

担任这个特殊家庭的卫队长是尤罗夫斯基,副队长是尼库林。他们都是契卡成员,只接受乌拉尔州军事委员戈罗谢金的领导。在他们的监视下,沙皇一家被送至乌拉尔山中的叶卡捷琳堡城,并被关押在商人伊帕季耶夫的寓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沙皇的秘密到来,伊帕季耶夫别墅充满着神秘的气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8年摄,1977年拆除

这时的沙皇一家已经完全丧失了自由,成为了彻底的阶下囚,等待他们的,只有命运的审判。就在这时,一场发生在西伯利亚的叛乱活动敲响了沙皇一家死亡的丧钟。

1918年5月下旬,作为战俘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由铁路调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途中,受协约国煽动发动叛乱。在俄国白卫军、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的支持下,这一外籍军团于5月底至8月初占领了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西伯利亚的大部地区,推翻了当地的苏维埃政权,对整个苏维埃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7月中旬,捷克斯洛伐克叛乱军团已经逼近叶卡捷琳堡。当时的乌拉尔苏维埃认为:“不能给敌人留下活的旗帜,特别是在我们今天最困难的时候。”于是,乌拉尔苏维埃命令尤罗夫斯基对沙皇一家执行死刑。7月17日凌晨,尼古拉二世家族包括和他们在一起的仆人11人被看管他们的布尔什维克秘密警察赶到地下室,使用机关枪扫射集体处决。他们的尸体被浇上硫酸和汽油销毁,最终被丢入了叶卡捷琳堡的一座废弃矿井中。至此,沙皇一家的流亡之旅划上了句号。

置身于西伯利亚森林中的尼古拉二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尼古拉二世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苏联解体后,沙皇一家的遗骸终于在1991年被发现,并于1998年隆重安放在圣彼得堡彼得保罗要塞教堂,停放历代沙皇棺椁的墓室中。

尼古拉二世的旅途“回到原点”,画上句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塞教堂,来自wikipedia

2000年,尼古拉二世及其家庭成员被俄罗斯东正教会尊为圣徒。2008年,俄罗斯联邦最高法院主席团确认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庭成员是政治镇压的牺牲品,并为其恢复名誉。终于,沉寂了近百年的沙皇一家,终于获得了迟到的正义与荣光。○ 千绿制图

参考资料:苏联历史档案选编.沈志华;二十世纪俄国史.安德烈·鲍里索维奇;俄罗斯末代沙皇平反始末.丁佩华

尼古拉二世于1917年从圣彼得堡出发,经过诺夫哥罗德、莫斯科、梁赞、萨马拉、乌法、车里雅宾斯克、秋明,最终到达托博尔斯克,最终死于叶卡捷琳堡,全程约2464km,耗时约20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