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圈一直存在着“文人相轻”的这样一种气氛,也就是说这些饱读诗书的人总是会互相看不上眼,觉得对方存在某种缺点不如自己。

看过百家讲坛的人应该都非常熟悉易中天,他作为百家讲堂有名的讲师经常会给我们传授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历史文化。但是就这样一位看起来非常温文尔雅的教授,他对于余秋雨的评价却是十分的低下,甚至在书中“讽刺”余秋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说这些大文豪常常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们的思想和见解与我们普通大众也不一样,但是余秋雨同时作为一个文化大咖被如此评价,两个人之间是否有着一些恩怨仇恨呢?而余秋雨对于被暗自讽刺,这件事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饱读诗书的二位文豪

无论你是90后还是80后,可以说在历史上多多少少都会受到易中天的影响。

易中天他不仅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大文豪,同时他也是一位出色的演讲者,他最出名的讲台就是百家讲坛,通过百家讲坛的节目使历史这样一种厚重的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使许多人开始了解到原来历史是如此的生动有趣。

易中天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复杂枯燥的历史问题简单生动的传授给一般群众。他的这种学术涵养极大的推动了整个社会对于历史的包含性,以及对于文化的接受程度的提高。易中天甚至可以说是在历史方面非常有建树,而且做了很大贡献的一个人。

其实相对于易中天,余秋雨的名气要更大,而且他成名的更早。在早些时候易中天还是一个贫困潦倒的学生之时,余秋雨其实已经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文笔在文学界声名鹊起。

虽然对于现在的00后和10后来说,他们的文学世界属于一些较为出名的新晋作家,比如说冯唐、郭敬明等等,是在当时的90年代,只要是热爱看书的人,大概都会深读余秋雨的几本散文集。

在当时看余秋雨的散文,甚至成为了文艺青年的标志。他的文笔细腻温柔,散文读起来常常像是被和煦的春风抚摸脸颊一样。而且余秋雨的笔触时常利用历史的角度来审视文化,他的散文读起来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还是抱着一种严肃的态度来观摩历史的一种文化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恩怨纠纷,如刀光剑影

一个专攻历史的易中天,另外一个拥有温柔笔触的散文家余秋雨,这两个看似毫不搭界的人怎么会产生如此摩擦的交际呢?其实要是论起他们之间的恩怨也说来话长,但熟知事件过程的人便会知道,这并不是空穴来风。

这件事还要从易中天在书中所说的一句话开始论起,《帝国的惆怅》可以说是易中天非常出名的一本代表作,在这本书里他探讨了很多历史文化的问题,深受广大读者的喜欢。但是他在一篇章节中没有直接点名,但却利用对比的方法“暗讽”了余秋雨。

他在文中明确的表示出,他觉得夏天有先生所著写的眼眸的辉煌,比某些写历史散文的作家要好得多,并且为夏先生作品的销量以及影响打抱不平,认为他应该获得更加好的成就。

虽然易中天并没有直接点名他讽刺的是余秋雨,但是熟知散文界的人大概都能看出来他写的到底是谁。如果光是这件事的话其实还不算过分,毕竟是历史学家与文学家交锋对比的一种评价。

余秋雨在曾经也被深陷入“诈捐门”,在当时事件还没有真相大白之时易中天却突然发文讽刺余秋雨:“捐款就像变魔术一样”,无疑他的这句评价就像火上浇油,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件事,两个人的梁子就此结上了。

余秋雨克制的回应

其实现在回顾当时两个人摩擦的这两件事,我们都能发现事件最开始挑起终端的都是易中天,虽然我们可以用文人相轻这句话来理解当时易中天的举动,但是相比之下余秋雨的回应就更加克制而充满风度。

余秋雨面对易中天的讽刺他表示,一个本来在电视上能把三国讲的如此不错的人,没想到却成了现实生活中诽谤的主角。谁能够想到,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却凭着一己之力快速推动了全国性诽谤大潮的发展。这句话可以说是极其的偏僻入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事件的精髓,那就是他的回应暗示易中天所言全是诽谤和诬陷。

相比于我们现如今人们的回应往往在微博上强词夺理,甚至口出恶言,余秋雨的回应算得上十分的具有大家风范和文学修养。

为了更加彻底的洗清余秋雨身上的脏水,当时很多人提议要把他捐款的许多账单明细公诸于众,让余秋雨自己一项一项的核对。有些学校还力挺余秋雨希望他能够来新建的图书馆参加节目仪式,但是余秋雨都拒绝了,他认为清者自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易中天发怒告诫大学生

可以说易中天与余秋雨两人之间的摩擦一直都有,并且随着言语的交锋而不断升级。身为有名的演说家的易中天在一次演讲的过程中,终于按耐不住开始对自己看不惯的事输出观点。

当时正是汶川地震发生之时,有很多人由于房屋建造问题不合格而死于非命。面对这状况,易中天非常主张这些人大声发言,讨回自己的公道,但是余秋雨却评价说此时正是反华势力横行之时,我们不应该拿自己的缺点给反华势力递刀子。

虽然说两个人所言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易中天却对于余秋雨的行为非常恼怒,他在演讲中告诫大学生说千万不要像余秋雨一样无耻,如果你没有勇气去揭发一些黑暗事情那么就闭嘴,但是只有说不才是捍卫我们人权的基本方法。

此言一出立马在我们的社会中引起了很多反响,大家都在讨论两个人的观点到底孰对孰错,当时正处于08年地震,知识文化界很多人其实都不敢说话,只有余秋雨敢写出这样的文章“含泪劝告”,这可以说是一个文人为家国考虑的最大挑战。

其实说到底两个人的恩怨还是观点的交锋,作为两个同样饱读诗书的文豪拥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其实是无可厚非的。

最重要的是他们分别都有自己的底线和要坚守的东西,“文人相轻”与“惺惺相惜”其实都不过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缘分,也许在某些微小事件上两个人会不谋而合的观点一致,对他们的评价到底如何,也待各位看官自行夺定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