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又称大豆,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从早餐的豆浆豆腐脑,到凉拌菜中的腐竹豆芽都离不开它,当然还有被开发成各种菜品的豆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黄豆还是主要的食用油原料,以及制酱原料,厨房中的酱油,豆瓣酱的成分表中第一栏便会看到它的身影。

制酱离不开黄豆,已经是常识了,那么在黄豆还没有广泛种植的古代,人们用什么制酱呢?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先秦时期人们主要种植什么?

中国人通常将粮食作物俗称为五谷杂粮,其中关于五谷究竟是哪五种农作物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种源自汉代经学家郑玄(127年-200年)对《周礼》中五谷的注释:

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另一种则是经学家赵歧对《孟子》中五谷的注释:

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二者不同之处是前者有麻无稻,后者有稻无麻,但二者都包含了菽,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黄豆(虽然菽也被用来泛指豆类,但在先秦时期指的主要就是黄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能被列为五谷之一,由此可见早在先秦时期,黄豆便是人们种植的农作物之一了,但此时的黄豆只是众多农作物的一种,其种植面积十分有限。当时人们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五谷中的黍和稷(黄米)。

这是两种特征十分相近的农作物,至今在我国西北地区依旧有不小的的种植面积,这主要是因为二者对灌溉和水源并不十分依赖,连带着种植难度也相对较小,因此被古人广泛种植。

使用黄豆之前,人们用什么来制酱?

早在人类社会的狩猎采集时期,因为食物来源的不稳定,人们一方面根据水草不断迁徙,另一方面则开始尝试用各种方法保存食物,以应对可能到来的食物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偶然的一次尝试中,人们发现当用食盐腌制鱼或肉后,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肉和鱼会在周围渗出琥珀色的液体,品尝之后,人们便迷上了这醉人的鲜味,并将其应用在了烹饪领域,《左传》便有这样的记载: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

这句话大致介绍的便是烹饪鱼羹的步骤,其中的醯(xī)是由酒进一步发酵而获得的一种略带酸味的调味料,而醢(hǎi )则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发酵酱料。

在当时醢的种类十分多样,有略带酸味的被称为醓醢,有蜜蜂幼虫制成的蠃(luǒ)醢,有用蚂蚁幼虫做的蚳(chí)醢,此外还有蚌肉、兔肉,以及燕肉做的肉酱。这些被统称为醢的调味品撑起了古人烹饪佐餐的半壁江山,所以在《论语·乡党》中便有这样一句话:

不得其酱不食。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形成了以酱为食的饮食文化,但此时能够享受这种美食的还只是一部分权贵人士,直到后来成本更为低廉的黄豆,取代了高成本的肉食,成为制酱的主要原料,酱类调味品才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传承千年的经典味道。

了解了这段历史后,我们再来看爱斯基摩人将海燕塞进海豹的体内行为,便会发现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多么奇葩,而是因为他们实在是没有能够种植大豆的肥沃土壤,只能依旧沿用祖先以肉制酱,获得鲜味的传统。

如此来看,中国人的确是被造物主厚爱的一群人。关于美食的故事,本期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2020.09.15(傍晚)

参考资料:

《中国饮食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