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教师这个职业被人们称为“铁饭碗”,然而教育局出台了一个叫做“县管校聘”的政策却颠覆了人们的这个传统观点。"县管校聘"这项政策指的是公办学校里的所有人员(包括学校的校长)全部都由县级政府进行管理,这项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学校里的所有人都有被强制流动走的可能性。

就在今年的年初,“县管校聘”这项政策开始在各个地区全面推广,引起了教师们的热议,对于这项政策,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今天我们就从基层教师提出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看法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支持者们的观点,他们是这样观察与理解县管校聘的:

事实上,在“县管校聘”中校聘”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了,最重要的转变是在“县管”上。如今的大多数教师与学校签订的劳动合同,是3年一签,这些教师以前是要么属于“镇管”,要么属于“局管”,如今却变为了“县管”,这就意味着原本散乱的教师管理,现在逐渐变得统一了起来。这样一来,教师的选择性就多了不少,一些优秀的教师完全可以离开原有的学校前往自己想要入职的学校工作。

其次,“县管校聘”实施后,学校没有了镇级管理,与之前相比少了一个环节,学校在管理方面会变得更加科学化。这是因为,镇级管理时,领导会布置下来各种各样的活动、评比、考核,以至于减少了基层学校教学工作的时间。教师们整日为应付上级的考核导致自身的负担过重,影响教学工作。“县管校聘”后,学校的管理上有望科学化,学校里的一线教师也有望减负。

除此之外,“县管校聘”后,学校里的一些不正的风气也能够得以改善。从前,放眼基层学校的管理,存在着不少漏洞,其中问题比较严重的就是:公办教师在职不在岗的现象,这些教师拿着学校发的工资,却不在岗位上,学校领导将这些教师的工作任务强行分配给其他教师,导致基层教师课业繁重。这样的现象在“县管校聘”后就会很难出现了。

对于“县管校聘”这个政策,也有不少反对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县管校聘”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是否能够合理地进行流动成为了最大难点。如今有不少设施、待遇好的学校,教师打破头都想进,相对的,那些各方面条件较差的学校,教师都不想去。这样一来,教师如何合理流动的问题成为了最根本、最直接的问题。

其次,教师的职称问题成了教师们最关心的问题。如今乡镇教师的职称放到城市学校里不管用,拥有职称的市区教师到乡村工作,乡村学校里可能没有岗位。岗位混乱成为需要解决的另外一个问题。

最后,随着“县管校聘”的实施,无论是城市教师到乡镇去,或者是乡镇教师到城市去,都牵涉到衣食住行的问题。虽然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些教师的居住场所还是在原来的地方,大多数教师都不会为了工作而特地在工作的地方买一套房单独居住,如果学校不能安排合理的住所,那么这些教师想必也无法安心工作。尤其是乡村学校仍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假如把“县管校聘”中的一些第一轮落聘的教师聘到这里来,能否将他们稳定下来,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实,任何一次改革都无法一帆风顺,都是取长补短的过程。这次“县管校聘”的改革也是如此。我认为只有结合地方实际,出台对应的实施方案,才能达到“县管校聘”的最终目的:师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