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子李耳的传说有很多种版本,有人说他活了几百岁,也有人说他活了九十多岁;关于《道德经》这部书如何写成的,世人也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是老子出函谷关时,被关令尹喜扣留,强求他著书才可放行;也有人说,并非老子亲自写成,而是类似《论语》,是由其弟子整理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现实中没有时光机和穿越,我们无法得知,我愿与众说纷纭中推衍出以下这个故事:

一、道起于微

大约在周灵王二十一年(即公元前551年),老子出生于一个周朝的官吏之家,少时从师于商容。大约在老子二十岁时,他被推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我们姑且将这个差事理解为皇家图书馆管理员。老子在图书馆一边工作,一边静心读书,一干就是十六年。在老子三十六岁那年,得罪了当时的甘国领导甘简公,被免了职务。

失业后,老子也没一蹶不振,而是利用自己的学识、专长,自主创业,比如说接一些帮别人主持葬礼的订单。在这个过程中,老子还结识了一些有潜力的后辈,比如说在鲁国开展业务时,曾经辅导过少年时的孔子。

就这样,老子优哉游哉地过了五年逍遥的日子,以为人生就这样了。不成想,甘国内部发生了一系列政变,原先看不惯老子的甘简公一派势力被他们的反对党甘成公一派取代,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新任甘国领导甘平公将老子召回,将他官复原职。

老子也没二话,本来这份工作自己也是喜欢的,那就继续干吧!

二、青牛出走

公元前520年到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很不太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周的太子王子寿英年早逝,周景王宠爱庶长子王子朝,有意册立,然未及成事,自己就驾鹤归西了。朝中权贵拥立了嫡长子王子猛,但是,没多久王子猛竟离奇暴毙——据说是被王子朝干掉的。王子猛死后,王子朝自立为王。权贵们怎肯作罢,又立另一位王子匄为周敬王。如此二王并存的局面持续了四年之久。

最终,在晋国的帮助下,周敬王打败了王子朝。

王子朝只能逃往楚国,重点来了,他带走了周王室的全部典籍——包括夏、商、周三代的无数重要文献!这些典籍本来是由谁保管的呢?正是我们的老子先生!

我们无法得知老子当时的政治取向,但是,典籍没保住,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老子的工作肯定是保不住了。怎么办,走吧!

这时,老子已经五十五岁了,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先生了。他赶了一头青牛,晃晃悠悠地出城了。他没有去往家乡楚国苦县,而是走向了函谷关。为什么他要去往函谷关方向,是历史上一个不解之谜。在此,我想做个假设,作为一位三十年工龄的资深图书管理员,竟然丢失了全部的图书资料,老子真的能够无动于衷吗?如果不能,那他失业后的人生使命,有没有可能与寻找丢失的典籍有关?

三、著书立说

出关后,老子遇到了一个成就他万世声名的人。

这个人,就是尹喜。

遇到老子之前,尹喜已非凡人。据说他自幼一心向道,遍览典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

传说某天时任大散关令的尹喜夜观天象,见夜空紫气东来,知有圣人将至。便请任函谷关令,并命人沿途洒扫,焚香供应。不久老子驾青牛至函谷关,尹喜请以师事。百日后,尹喜以疾辞官,迎老子归楼观本宅,斋戒问道,并请老子著书讲经,以惠后世。于是老子写就《道德经》五千言,离开前与尹喜约定,如能领会道德要义,千日后可于楚国青羊肆(今四川地界)相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尹喜辞掉工作,潜心攻读《道德经》,千日后,悉臻其妙,还写出了《关尹子》九篇作为毕业论文。于是如约赴楚与老子相见,据说师徒二人后来还一起云游四方。

后人皆知老子为道教始祖,但实际上老子本人并没有创立任何教派。老子能以一部仅五千言的《道德经》光耀千年,尹喜地发掘、推举、发扬居功至伟,这应该也是老子所说“知人者智”的最好例子了。而从尹喜的行为轨迹可以看出,他坚定地追求大道,认准圣人就一心追随,视高官厚禄如浮云,丝毫不受俗事的影响。可以说这是一个对自身有清晰认识的人,清晰到可以毫不犹豫、没有困扰地做出决定,或许这就叫做“自知者明”吧!

四、云归何处

老子的晚年是历史上的未解之谜,有的人说,老子晚年回了家乡河南鹿邑;也有人认为他去了甘肃,甚至在甘肃陇西留下后代(如李唐王朝尊老子李耳为始祖),并最终在临洮“飞升”;还有人说,老子云游后回到了他在陕西周至楼观,《道德经》的成书地,在楼观大陵山的吾老洞终老……

虽然老子的真实结局如被迷雾笼罩一般隐藏在了历史中,令我们无限遐想,但他留下的洋洋五千字《道德经》是一笔光辉而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后人郑重地继承和发扬。

亲爱的朋友,对于老子,你有什么看法呢?

我是上官开明,欢迎留言讨论和关注,喜欢的话赏个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