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白居易五十六岁时,重返故乡写下两首诗,第一首:生长在荥阳,少小辞乡曲。迢迢四十载,复向荥阳宿。去时十一二,今年五十六。追思儿戏时,宛然犹在目。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岂唯变市朝,兼亦迁陵谷。独有溱洧水,无情依旧绿。——《宿荥阳》第二首:落日驻行骑,沉吟怀古情。郑风变已尽,溱洧至今清。不见士与女,亦无芍药名。——《经溱洧》可见白居易对故乡的留恋。那么,在这次回故乡之前白居易的做官经历又是怎样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居易被困江州三年后,唐元和十四年,在好友崔群的帮助下升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

唐元和十五年,唐宪宗驾崩,穆宗即位。

此时,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已经广为流传,穆宗因欣赏白居易的才华,再次把他召回长安,先后做了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官职。

这个时期的白居易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耿直的性格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政治理想由起初的“兼济天下”转变为“独善其身”。

而当时朝政混乱,大臣之间明争暗斗,穆宗皇帝耽迷享乐,朝廷上下一片混乱,大唐王朝风雨飘摇。

白居易心灰意冷,极力请求外放做官,为民造福。唐穆宗长庆二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三年后担任苏州刺史。

文采风流的大文人要去地方掌管繁杂的政务,他能否成为一位称职的父母官呢?

白居易在青少年躲避战乱的时候曾经到过苏州、杭州,当时杭州的刺史是房孺复,苏州的刺史是韦应物,都是唐代有名的诗人。

白居易暗暗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在苏杭做刺史,世事轮回,峰回路转,多年夙愿一朝实现,白居易自然尽心尽力。

在杭州的三年,白居易利用手中有限的职权为杭州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白居易在杭州做的第一件大事是翻修水井。

相国井、西井、方井、白龟池、小方井、金牛井这六口水井是唐德宗时,任杭州刺史的李泌开凿的,并引西湖水入井,使居民有了淡水可以饮用。

白居易上任时,西湖与六井的通道已严重淤塞,于是白居易带领杭州人民疏浚了输水通道和六井,大大方便了杭州百姓的饮水问题。

《新唐书》中记载:“复浚李泌六井,民复其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件大事是筑钱塘湖堤,白居易来杭州时,西湖上原已筑有堤,但因年久失修加上堤身较低,起不到天旱时放水灌溉,汛期时蓄水防洪的作用。

他亲自主持修建了一条拦湖大堤,不仅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还促进了杭州的交通和城市的繁荣。

据考证,如今西湖上的白堤并非当时白居易筑的那条堤,但人们为了纪念白居易,宁可把它称为“白堤”,这种的美丽误解体现着杭州百姓对白居易的深厚情感。

为了说明筑堤的作用灌溉方法,白居易专门写了篇《钱塘湖石记》刻石立于湖边,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

如今,这篇《钱塘湖石记》就刻在杭州西湖北角圣塘闸照壁上。

在杭州做了一任刺史之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白居易再次外任苏州刺史。

白居易到苏州后也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德政,他发动民工清淤排涝,开掘了一条从阊门到虎丘山下长达七里的新河道,就是人们所说的山塘河。

山塘河和大运河的连通极大方便了当时的交通运输,他把从河中挖起的泥土顺势加宽加高河堤,垒石加固,又在堤岸栽柳种竹,不仅解除了洪涝之忧,也可供车马往来驱驰。

后来为了纪念白居易,人们把该山堤称之为“白公堤”。

苏州人民还在虎丘山为白居易修了一座祠堂,就是今天的虎丘山白居易祠。

白居易在苏杭做刺史时,廉洁奉公,恪尽职守,深受百姓的爱戴。

唐代一本著名的笔记《唐语林》中记载:白居易在杭州坐满三年刺史,走时把自己的俸禄捐给了杭州的地方公库,留给下一任的刺史供难时急用,以后有钱了再补上,薪火相传,据说一直沿袭到明代。

当他一船明月,两袖清风离开苏州时,勤劳淳朴的苏州人民夹岸相送,呈现出“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舟行”的送别场面。

在白居易的心中,做苏杭刺史的岁月是他人生旅途中最美好的时光,有诗为证: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居易虽然结婚生子,但他的家庭生活并不顺心,他先是生了三个女孩,非常珍爱,可是两个女儿相继夭折,对他打击很大。

在他五十八岁那年,生下一个男孩,当他老来得子喜不自胜之时,厄运再次袭来,男孩儿又不幸死去,白居易悲痛万分,万念俱灰。

随后的日子里,白居易过着平淡的生活,官场上波澜不惊,生活中屡遭坎坷。

经历过官场的沉浮,爱情的幻灭以及孩子的相继离世,晚年的白居易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