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宋词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辛弃疾是宋代词坛唯一可与苏轼争辉的人物,有着“词中之龙”的美称。

同为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的豪放给人的更多是“一蓑烟雨任平生”式的洒脱。毕竟他的一生宦海沉浮,遭遇了太多贬谪,见多了人情冷暖,自然也就学会了和自己和解,虽有执着但也放得下执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之相对比,辛弃疾的豪放沉雄豪迈之余则多了几分壮志难酬的苦涩,就像那句脍炙人口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只能在酒醉后对着灯火独自看着剑光回想曾经的峥嵘岁月,只能在梦里再置身当年金戈铁马的战场,看似豪迈,但读之总让人心中不由升起些许郁郁之气。之所以会给读者这样的感觉,其实也和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有着很大关系。

辛弃疾年轻时完全称得上是意气风发,20岁出头便曾带领五十余人偷袭几万人的敌营,活捉叛徒而归,这样的作为在名垂青史的大文人中可谓是独一份儿。而他所处的南宋,中原陷落金兵之手,他也一直将恢复中原当作自己一生的志向。

有道是“天不遂人愿”,虽然辛弃疾从未放弃恢复中原,也始终为了这个目标在努力,但当时的南宋朝廷却软弱无能,主和派在朝堂中占据了绝对的上风。这也让作为主战派官员的辛弃疾在仕途中步履维艰,直到暮年依旧壮志难酬。

公元1203年,当时的辛弃疾已经63岁,他的仕途又遇波折,被诬陷弹劾落职,只能闲居于信州带湖。壮志未酬加上自身遭遇,辛弃疾心中的愁苦可想而知,所以免不了的就是借酒浇愁。一次,喝得酩酊大醉,酒醒之后辛弃疾提笔在湖边的岩石上写了首《蝶恋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这首词起首一句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和“纫秋兰以为佩”两句,词人在此效仿屈原,以兰花为佩,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以此来显示自己的高洁。但是这又能如何?空谷无人,自己只能孤芳自赏,即便蛾眉再巧又有谁能瞧得见?这里其实也是化用了《离骚》中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其实也体现出了词人的处境,遭人嫉妒被人排挤。

“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这两句则是化用了岳飞《小重山》中的“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词人遭人嫉妒被人排挤已然是很糟心的一件事了,但是比这更糟心的却是知音难觅,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其实相信大家都会有这种感受,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很多糟心的事情都能咬牙坚持,但是很多时候难以释怀的是无人理解我们的心绪,心灵上的无人与共要远比生活上的形单影只更让人悲戚。而此时的辛弃疾就是如此。

下阕前三句又是化用《离骚》中的“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词人此时已经是垂暮之年,但是壮志难酬,这样的悲痛又有谁能明白。汀洲涨满江水,到什么地方去寻找芳草呢?此时的南宋朝廷主和派已然大权在握,词人恢复中原的壮志基本已成泡影,内心的悲戚也无人可以倾诉。

在这样的情形下,词人只能借酒浇愁,醉后在梦中唤醒屈原一同放声高歌。但是酒醉终有醒来的时候,在阵阵松风扑面中,感受着那抹凉意,词人慢慢酒醒,眼见着天已破晓,又是新的一天,但现实依旧那么冰冷,怎么不叫人心寒。

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生活的泥沼中,很容易失去初心,找简单容易的路往下走是很多人的本能。但是辛弃疾却并不是这样,他的初心是恢复中原,哪怕在仕途摸爬滚打饱经挫折,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虽然到了年迈依旧壮志难酬,但是他的志向却从没改变,要不也不会有这么悲戚的感叹。但是那又如何?即便知道无望,即便内心饱受冰霜,他始终保有着自己的那颗赤子之心,依旧如同那个20岁杀入敌营的少年将军,这样的勇气又有几人可与之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读辛弃疾的这首词,年轻时觉得太过悲戚,但到了中年再去读,感受其中那一份孤勇和坚持,才知道这首词写得有多妙。辛弃疾,那怕蹉跎半生,归去仍是少年,那份志向从未更改。这样的“词中之龙”又怎能不让人心生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