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上海松江,一男子因孩子的积木被抢,掌掴殴打对方,家长报警后该男子被拘留。


新闻一出,引发全网热议:“孩子间起冲突家长该不该介入?”网友纷纷晒出心酸经历。

看到孩子被欺负,很多家长难以抑制暴躁情绪,成为替孩子出气的“打手”,甚至做出令人愤慨震惊的事情。
2020年7月17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了一条执行死刑的命令,被执行人名叫林建厦。

2018年9月,一名10岁男童和林建厦的女儿发生摩擦,他将小男孩带到男厕所,狠心结束了他的生命,随后报警自首。

无独有偶。去年5月,江西上饶市第五小学,何某某放学回家告诉父亲王某建在学校受到了刘某某的欺负。经多方调解,王某建不肯罢休,次日携带屠宰刀闯进学校,将刘某某刺死。同年11月,王某建被判处死刑。
新闻一出,有网友论断,“这不是一个父亲的正义复仇,是一个心理不健康男性的故意杀人案件”;

也有网友追问:“如果你女儿在学校被男生作践,对方家长耍横,老师不管,学校和稀泥,你只是个普通老百姓无权无势,我想问问你,怎么正确对待?”
把这个疑问和情绪用在个案悲剧上,肯定是不理性的。无论孩子之间有多大矛盾,家长都不应该成为新的施暴者,更不应该挥刀刺向另一个孩子。

当然,冲动到要去杀人的家长,永远是少数。但“孩子被欺负后怎么办”的困惑,总是缠绕着多数家长。

孩子被欺负绝不是偶然



前不久,秦昊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提起因女儿在幼儿园被欺负,一度哽咽落泪,说到激动处,恨不得飞回台湾亲自教训那个欺负人的孩子。
可是冷静下来之后,他又十分无奈:“如果你有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总受人欺负。你跟老师说,孩子还是受欺负。你跟家长说,还是受欺负。难道只能转学吗?”
这不仅是秦昊的无奈,也是很多家长的无奈。当孩子走进幼儿园、走进学校,就走进了一个小社会,摩擦总是难免。孩子被欺负,不是运气不好偶然碰上,而是“欺负”这件事,实在难以避免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孩子。人和人脾性不同、行为方式不同,在一起相处无可避免地就会有冲突有矛盾,孩子也不例外。
纪录片《幼儿园》里,就记录下了这样的画面。
一群孩子坐在一起,一个小男孩用手指着同桌的小女孩,恶狠狠地说:“你不要挨着我坐,听到没有?”
说完之后,他似乎很享受从中获得的力量感,又接着用大人才有的嫌恶口吻说:“看到心里都烦是吧”。
儿童社交专家迈克尔.汤普森博士说,孩子从4岁左右,就会开始测试自己的社交权力,看看自己的影响力有多大。有一部分孩子选择的方法,就是欺负别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针对5864名中小学生做调查,结果显示:32.5%的孩子在学校偶尔被欺负;6.1%的孩子经常被欺负;总计87%的孩子,曾遭受过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
这就是儿童世界的现实,在每个班上,都有那么一两个喜欢欺负人的孩子。

纪录片《小孩的神秘生活》,选取了8-12位小孩,在幼儿园里生活一周,观察孩子们的行为方式。虽然只有10来个孩子,却也有喜欢欺负人的孩子。

还击,要力量更要智慧


家庭心理学家杰拉德 R. 帕特森和李察 A. 利特曼做过一个实验,记录了2583 次孩子之间的相互欺负后,发现不同的反应会带来不同的后果。
有80%的孩子被欺负后不还手,只会哭泣退让,没有任何反抗,结果下一次还被欺负。
有20%的孩子选择反抗,这些选择反抗的孩子分别为:自己反抗成功的、反抗不成功的、找老师或父母帮忙的。
反抗成功的孩子,很少再被欺负;反抗失败的孩子,下次还会被欺负,且更频繁;找老师或家长解决的孩子,欺负者会收敛自己的行为,转移目标。

当孩子被欺负时,家长一定要教会孩子有所行动,但是教孩子自我防御,并不是用拳头“打回去、把玩具抢回来”那么简单,它关乎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格和意识塑造。
父母遇事就吵、冲动行事,孩子学到的就是用拳脚解决冲突矛盾。相反,遇事冷静克制、心平气和应对,孩子看到的是父母的修为,学到的是影响一生的教养。
蔡康永在《奇葩说》里说:“我们相信还击是必要的,相比还击的力量,我们更要培养孩子还击的智慧。”


儿童世界的生存法则,身体力量起决定作用,谁强壮谁就占上风,教孩子一些打回去的技巧,无可厚非。但成人世界,拼的是情商智商,能赢到最后的是智慧。

冷静强大,孩子才能赢到最后


家长是世界投射到孩子眼中的一面镜子。如果我们总是处于过度紧张和愤怒的状态,孩子从镜子里看到的世界也是可怕的。他会在潜移默化中将父母的过激行为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方式。
要保护孩子,父母首先要冷静,并且心理强大。想想我们自己,小时候也大都被嘲笑过、被拒绝过、跟朋友争吵闹翻过,但也都好好地长大了。
所以,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家长不必反应过度。孩子被推倒摔了一跤,不用惊慌失措;被抢了玩具,也不要暴跳如雷,冷静地安慰和应对是最好的姿态。
孩子在被欺负时,先教他平静地表明态度
“不要抓我的衣服,这样我们俩都会摔跤。”
“不要打我,那样很疼。”
“不要嘲笑我,这样做是不对的。”
清楚、简短地陈述事实,避免说一些攻击和评价对方的话语。
如果对方没有收敛,再教孩子露出獠牙。“打回去”的指令一定要具体、详细,比如告诉孩子用“推”或者“跺对方脚尖儿”的动作反击。
最后,告诉孩子:“打不过就跑”不丢人
如果对方人多势众,或者比孩子高大很多,不要硬碰硬。瞅准时机,撒腿就跑,往人多热闹的地方跑。
拳脚相向不是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最佳方式,运用智慧化解矛盾和冲突是高情商和社会能力强的体现,但是很多父母关闭了孩子的这扇门。
孩子被欺负时,很多父母除了心疼,还会气孩子不知道反抗,甚至嫌弃孩子“没本事”,下意识地将孩子推到了危险边缘,孤立无援,以后再被欺负都不会再跟父母讲了。
父母很难和孩子交流,孩子自己也一直深受困扰。久而久之,孩子变得无法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基于这种认知也就无法管理自己和协调人际关系。

试想,如果孩子的情绪表达好一点,比如:“妈妈,我今天好难过,觉得全世界都在和我作对。”
或者父母对他的情绪敏感一点,问他:“怎么了,告诉妈妈今天发生了什么事?”

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
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容易被孩子的情绪牵着走。看到孩子被欺负,自己先爆炸了。做家长的,自己的情绪都无法掌控,自然也就很难教孩子怎么做。
于父母而言,心疼和愤怒总是容易的,给孩子持久耐心的支持引导,往往更难。
面对冲突,什么情况下该据理力争,什么情况下又该忍一时风平浪静,以及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更好地解决矛盾摩擦、化敌为友,这些都远远比打回去更加值得思考。

作者:杨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