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研究生如何提出问题?周立伟院士专访来了!》,大体意思如下:

纵观科技的历史发展规律,可以看到所有有用的发明创造,都是先起源于对某件事的疑问。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好问题,比解决一个难题更重要。解决问题往往只需要一种技术的进步,而提出一个好问题,意味着在原来老问题的基础上,发现了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是一种创新能力的体现,也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最基本条件。”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周立伟表示:“现在国内的研究生做论文或者选研究方向时,大部分都提不出问题或拿不定主意,都要由导师代劳指定某个题目,然后再去做论文、做实验。这种按照导师想法做论文、做实验的模式,限制了研究生的自主思考空间,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因为大多数研究生会认为,导师混了这么多年的学术界,一定有他独特的眼光;导师给的研究课题或者研究方向,一定是对的,一定能够做得出来,一定能够发表成高水平SCI论文;不用质疑导师选课题的能力,也不用担心做不出来,更不用害怕毕业不了。如果做不出来,到时候也是导师眼光出现了问题,似乎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大概率还能让导师给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不影响研究生毕业就可以了。

这种现象与我们这么多年的应试教育不无关系。应试教育已经告诉我们的研究生们,书本上的知识几乎都是正确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去翻书,就去书本找答案,不用担心找不到正确答案。就算研究生真的对书本上某个问题有质疑,也只能在内心深处默默藏着,不敢说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现实的科研问题无处不在,更不可能每次都有正确答案,有的问题也许一辈子都找不到答案,但往往这样的问题更有意义,更需要研究生去思考和解决。很可惜的是,周围科研的功利氛围,让研究生更不敢去尝试“有难度”的研究方向,大部分研究生都会选择一些“短平快”的研究方向,尽快发表论文,满足毕业要求就停止进一步深入研究了。

研究生为了毕业,不择手段,选择容易的研究方向保证毕业,这本身是正常的,也不需要批判。但是,这样下去,只会让越来越多的问题堆积成山,没人解决,科技最终只会停滞不前,最后每个人都会受到影响。

因此,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要贯穿到整个研究生的培养全过程,包括上课、课后、课前,都要鼓励研究生提出新的问题、新的观点,营造容忍错误观点的学术氛围,让更多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问题的交流和讨论,这样才有可能在问题的辩论中,产生新的观点火花,产生创造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