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古代的土地分配制度,相信大多数读者朋友第一个想到的都是“井田制”,主要是这种土地制度在历史书和习题教材上出现的频率太高,见多了就记得了。当时老师介绍井田制时画了张图,按照井田制划分的土地类似井字形,中间是公田,周边的是私田,这样地主们既能从老百姓手里获得粮食和税收,民众们自己也有所收获吃穿不愁。但小编告诉你们,这种井田的分法其实根本无法大范围实行,这只是周朝的乌托邦模型,实际操作起来难如登天!

一种新兴事物的产生往往有迹可循,井田制的兴起源于夏朝,随后逐步发展变化,到了周朝基本形成。主要内容是将一块田地按照每处100亩左右的面积分割成九份,周边的八个田由农民自主耕种,收成全部自己享受,然后中间的公田大家一起耕种,粮食上交国家,风调雨顺的年份,一个井田制能保证老百姓户户有余粮,朝廷的粮食也质量上乘,盆满钵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注意的是,井田制里说得私有并不是土地的所有权私有,而是使用权私有。所有的田地都属于朝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农民们能拥有土地完全是君主的恩赐。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要想获取粮食一个人单打独斗是不行的,一起工作会刺激干活的动力,就像在猪前面吊着一根胡萝卜,猪就会为了吃萝卜卖力地向前跑。井田制虽然是另类的“土地私有制”,但保证了百姓的生活水平,国泰民安。

井田制的产生是为了更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在周朝实行的过程中并非完全一帆风顺,将田野化分成井字型不是在所有地方都适用,比如干旱缺水地区连井田制都实施不了,又或者山路崎岖的地方,只能采用后世的梯田模式,井田制没有使用条件。所以,以井字形划分的田地分配方式只能算得上周朝伟大的尝试,真的推广起来阻力很大。

乌托邦式的模型、社会的发展进步,井田制慢慢落后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了。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百姓的劳动效率,使得民众能在更短的时间种植更多的庄稼,扩大的种植范围,这时候再用井田制等同故步自封,分散的、一体化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封建农业经济成了社会主导。读者朋友们,你们是怎么看待井田制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