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是一个时代文化的产物,亦是一个时期诗人心绪的反映。有的诗词大气磅礴,有的诗词委婉绮丽。每一首都有每一首的内涵,每一句都有每一句的情感。

在这其中,就如同我们心中的固势思维,总觉得哪一类诗人就是哪一类诗词的代表,好比提到王昌龄总会想到边塞,提到柳永,总会想到那些风花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辛弃疾也是如此。多少人是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迈军旅生活中人认识这位豪放派诗人的,他的定位在豪放,但豪放的人,也有那柔情温软的一面。

就如同这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们在年轻的时候,不懂得愁苦的滋味,总喜欢登高望远。上到了那高楼之上,为了写出一些新鲜的诗词歌赋,就是无愁也要强说点愁。

如今,经历生活的风雨,才算整整尝到了愁的滋味,才明白真正的愁事想说都说不出来的。想要讲却讲不出来,话到嘴边,却是自我安慰的一句“还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不得不说,如此这般的感悟,只有那些在生活中摸爬滚打的成年人,才体味得更加深刻,辛弃疾也一定是如此了。

这首诗是辛弃疾被在遭遇弹劾去职之后,赋闲在带湖时有感而作的。在这闲居的时光里,从便面上看,他似乎悠然自得,却是心中愁绪万分,无心留恋山水风光,而是整日里思索着国家事务。

看着国事诸多,萎靡境况,他自然是无法去放过自己,本是小小的一人之身,却要去装下整个天下,为诸多的事情烦忧。

这首词便是他曾经在愁绪稠密又无法排遣之际,留在博山道墙壁上的一首词。在词中辛弃疾用年少和如今对比的手法来体现出心中的“愁”,并以愁为线索,将心中感情倾泻而出,得到后来很多人的强烈共鸣。

在词的上阙,主要写少年之愁,是“强说愁”,是为了赋新词而“强说愁”,而下阙主要写如今的愁,是真正深入骨髓的愁,无法排解而作词。

这多么像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还记得曾经年少那会,日记本中那些矫情的语句,如葬花的黛玉般脆弱,一片叶落,一阵风过,都会激起心中的涟漪,成为我们笔下的素材。

而真正等到与生活正面相撞,才发现,那些曾经的玻璃心竟然也能百毒不侵,矫情的话倒更显得可笑,而能说出口的委屈,那根本就不算委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辛弃疾亦是如此,在年少时他涉世不深,乐观自信,更缺乏深刻的体验,对于人们嘴里所说的国家事务,他总乐观的认为,金人总会被赶走的,未来也肯定是光明一片的。一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便是对曾经不知愁的感慨。

直到青年时期的他,看到中原沦陷的状况,经历了颠沛流离的苦难,亲眼目睹了金人的残酷可怕,他更懂得了生存的责任,也更明确了心中的志向。

但他本想用毕生精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却一次次被南宋朝廷的冷漠伤害。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他报国无门,一腔抱负,却只能闲居此地。

这才是辛弃疾心中最深沉的苦闷,这其中,有着许许多多他复杂的情绪,便也只能是“欲说还休”了,因为说了,大概也没有人能理解,更解决不了问题。

这首词的语句看似云淡风轻,平易浅显,尤其结尾句更有一种戏谑玩笑的感觉,可背后却是词人内心的波涛汹涌——是气愤也是幽怨,是愁苦也是茫然。

原来时代的人都是如此,内心越是凌乱,表面越是云淡风轻。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