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文教学发展,解决语文学习困惑。

如果语文老师和家长同时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帮助孩子建立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小学阶段,好好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学生自身也很喜欢看书,我们常看到,有的小学生,上学、放学路上,家长骑车带着他,坐在后座上,也会拿着书看的小学生。这样的孩子都被誉为是“别人家的孩子”,家长们还会提醒身边的孩子,你看看人家同学,多用功,抓住一点点时间就在看书,就你不爱学习,成天想着玩手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情此景非常熟悉,每一天你都能碰到。关于阅读的话题,作为语文老师,确实碰到不少焦虑的家长,他们发愁孩子不爱看书、语文成绩不好、一到考试就“掉链子”。督促孩子去看书,甚至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一起阅读,但是一遇到做阅读理解题,孩子明明也能看懂,就是答错。从小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孩子的文学常识积累做得也非常好,谈古论今,讲起故事来也声情并茂。

那为什么语文成绩提不上来呢?阅读理解总是选错?是没有明白考试规则?还是因为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掌握不好?书读多了,就不适合应试学习了吗?小岛老师想从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学习方法,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喜欢阅读的小学生,阅读理解的解题正确率却总不高,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阅读理解和分数转化没有统一

我们都知道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精读、泛读、朗读、默读……这些阅读方式导致的阅读结果也不一样。想通过阅读提高阅读理解的答题准确率,一定是有阅读方式和分数结果的一个转化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以读了多少本书为考评,也不是以刷了多少题为判断标准,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对应试技巧掌握了多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文豪、大作家们在做小学生、中学生的阅读题时,他们往往也抓不到考试的考点,甚至有的原文的作者,在做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题时也写不对的原因。没有找到应试技巧的方法,理解和分数的转化没有统一,读再多的书,其结果和效率也不高。

那么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去了解应试技巧,找到阅读理解中的考试套路,循着考试的方法去练习阅读,才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只要孩子看书了,把碎片时间都利用上了,而不是靠家长的催促,独立自主地学习和阅读,这样的孩子,首先在学习习惯上就非常自律,那么不光是阅读理解,其他的学习环节他们都能做好。其次,他们的阅读是一种兴趣的培养,而不是对技巧性的理解。想要语文考试会做题,还是需要技巧练习。最后,只有当理解和分数之间的转化,也就是学生理解了技巧性的东西,找到了解题的规律,才能在阅读理解题型上,少失分。

2、现代文阅读是有得分点的,要反向练习

古诗词、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技巧性的东西都是比较固定的。只要学生肯背诵,实词、虚词掌握好,把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好,平时积累了阅读,那么文言文阅读的分就不会丢。中小学阅读理解的难点都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上,名家的散文、小说的节选、故事的改编等等,这些内容素材要考修辞手法、描写手法、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你的理解、你的想法和想象……现代文的阅读没有标准的唯一答案,只要你的理解和答案接近,就不会大量失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多同学认为,我这么想也没有错,何况原作者也没有那个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分点是有套路的,越来越多的阅读理解公式、答题话术的学习,其实就是帮助同学们去理解套路,理解不了的就死记硬背公式,也能在考试中碰碰运气。喜欢阅读的小学生,往往对套路和技巧性的内容抓得不紧,他们的阅读虽然是兴趣,但已经比同龄人做得好了。所以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很重要,但是想要提高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还需要额外的练习。

3、阅读习惯培养好,并不等于答题技巧一起提高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把阅读习惯培养好了,只是建立了良好的语文学习基础,并不等于答题技巧也一起提高了。同等阅读量的建立,只有你都把归纳整理、解题规则、考试方向都一同掌握好了,才能让你的阅读理解答题能力一起提高。看似是通过阅读带来的学习结果,其实还是做好了应试技巧的练习。大量阅读还是做不好阅读理解,问题就出在了方法不对,理解和分数没有转化统一,现代文阅读理解需要反向练习,要抓住考试的考点,阅读习惯要培养好,才能给答题技巧铺好路。

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引导学生来多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积累基础,为提高语文成绩做好准备。大量阅读没有什么不好,喜欢阅读也不影响考试成绩,只有阅读兴趣才是决定成绩的前提,希望家长怎么都能理解这其中的逻辑关系。关于阅读,你有什么不了解的地方,都可以给我留言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