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吃肉,大家都知道“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两条腿的不如没有腿的”。鱼类优质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是膳食营养素的良好来源,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日食用水产类40-75克,每周280-525克。

鱼类虽有诸多优点,但鱼身上有一处是不可以食用的,否则会有致死的可能。这就是鱼胆。相传吃鱼胆有“清火明目”的功效,所以屡屡有人食用鱼胆而中毒甚至致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5月,湖南安仁的张阿姨因为视力下降,听说鱼胆对眼睛好,她便把一条4斤大鱼的鱼胆给吃了。谁知道,不仅眼睛没有变明亮,反而两小时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的情况。后送医经医生诊断,张阿姨是鱼胆中毒,导致了急性肾衰竭和急性肝衰竭。
2019年4月,湖南郴州王先生为“明目清肝”,食用鱼胆后出现肝肾衰竭,险些致死。
2018年11月,四川成都一名30岁左右的年轻男子,为“清热去火”,生吞了3个鱼胆,不料,后来出现了腰痛、少尿,黄疸。经检查肝肾功能,医生判断为鱼胆中毒,导致急性肝肾功能衰竭。
……

鱼胆汁的主要成分是胆酸、胆色素、无机盐以及大量的水。鱼胆的毒素最主要是氢氰酸,还有一些引起过敏反应的组胺。吃鱼胆中毒后发病很快,一般在食后半小时发病。早期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中毒严重者可出现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衰竭乃至死亡。

虽然并不是所有鱼的胆汁都有毒,但是在生活中大家常吃到的鲤科类的鱼均为胆汁有毒的鱼类。因目前对于鱼胆中毒尚无特效药治疗,所以一旦中毒十分危险。安全起见,老人不要食用任何的鱼胆。

买鱼时,最好让商家将鱼处理好,若自己剖鱼时不小心把鱼胆弄破,用清水冲洗后再用10毫升白酒涂擦在胆汁沾附的部位,然后再用清水仔细清洗即可。酒精对胆汁有溶解作用,可基本去除残留的鱼胆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