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友学院(ID:zhiyoucf88) ◎作者 | 卢卡斯

医保改革来了,你的医保个人账户上的钱,要少掉一半。

但对于我们的影响,不仅仅钱少一半这么简单,而是公共体系享受的待遇越来越平均。

而平均化福利,很难满足中产阶级的差异化需求。

要追求差异化待遇,只能更深入地去理解政策,重新规划自己的财富生活。

今天,我想给大家聊聊,医保改革背后的小秘密。

01

8月26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变化。

1.将单位缴纳的医保费全部计入统筹基金,而不是此前30%进个人账户,70%入统筹基金。

这里的统筹基金,主要就是放到公共账户里大家一起规划使用。

因为每个城市的缴纳比例各不一样。我拿广州来举个例子。广州市单位缴纳7%,个人缴纳比例2%。

假如你的缴纳基数是3000元。

则个人缴纳3000 x 2% = 60元

单位缴纳3000 x 7% = 210元

医保改革前后,划入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的钱变化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医保的个人账户是缩水减半了;国家可以调配的统筹账户则多了不少钱。

这时候,是不是觉得自己亏了?别急,我们看第二则变化。

2.建立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用于提高在门诊看病的职工医保待遇。

也就是说,以前门诊费用是用个人账户的钱,改革后门诊可以用统筹账户的钱了。

3.打破灰色地带:除了支付本人医院看病、药店买药等费用,还可以为配偶、父母、子女支付相关费用。

在这之前,刷自己的医保卡给家人买药是常事,但其实这是保险最忌讳的,稍不小心就会影响保险,让你未来买保险时核保出现问题,不是你生的病,也会算到你头上。

改革后,医保卡可以为家人付医药费;登记系统做好后,好好登记用药挂号的人名,还不会影响个人保险。

对于老百姓来说,主要是这三个改变。

但如果你关心自己的钱包,关心自己十年后乃至二十年后的生活和福利。

只了解到这里,还不够。医保账户上钱少了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看懂政策为什么这么调整。

02

为什么要进行医改?

我们可以在医改意见稿里找到原因,各大文章也总结了不少。

主要是两个。

一方面,医保的个人账户余额超过了8000亿,共济能力太弱。大白话说就是账上躺了很多钱没花出去。

通俗来说,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用不了什么钱,而需要治病的中老年人却不够用。个人账户里剩余8000多亿,这笔钱没有发挥最大价值。

另一方面,住院率偏高,医院压力大。

因为门诊需要用个人账户支付,而住院可以使用统筹账户支付。许多人为了不用个人账户的钱,选择住院治疗,导致住院率偏高,医院压力大。

所以,根据上面两大问题,医改最大的动作便是:

把单位缴纳的钱,100%全部划入公共统筹账户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与此同时,调整医保门诊花费范围,门诊治疗也可使用统筹账户的资金。降低住院率。

听起来有道理,但这里却存在两个迷思:

第一,降低住院率,非得牺牲个人利益吗?

北京、上海等地方已经实现了门诊费用报销,但是并不是通过缩减个人账户收入来实现的。

“缩水个人账户,可能并非改革的唯一选择。” 《三联生活周刊》的谢九提出了同样的疑问。

第二,内循环大主题之下,倡导消费是正道,为何还缩水个人账户?

要知道现在内循环大命题之下,消费是正道。药店的收入大头主要来自医保的个人账户。一旦缩水,影响的将是全国的药店营收。

所以,比较多人猜测的还是:医保统筹账户的资金池不够钱了。

虽然,官方给予了否定,表示去年统筹账户盈余一千多亿,但明明白白的事实摆在眼前——现在资金池够钱,将来却不一定够。

这里,涉及老龄化的问题。

在当年,就为什么开放二胎,就已经有类似的声音,认为那是为了填补医保社保的空缺。

上次人口普查(2010年)显示:

50后:20561万人

60后:23511万人

70后:21900万人

80后:22800万人

90后:17500万人

00后:14600万人

一代比一代少。

每一次改革都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这次涉及的是3.3亿参保人的利益,的确动了不少人的奶酪,但我认为有好有坏。

1.统筹账户,是改革的趋势。国家越进步越发达,共济能力强的统筹账户是全民医保的保障。在美日英,没有个人账户,只有统筹账户。这个方向的改革,值得肯定。

2.老龄化,依然是全民的顾虑。这是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医保的统筹账户,意味着福利的普及,也意味着医疗保障的平均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意味着统筹账户会变少,而使用的人则越来越多。

平均下来,一个人能分到多少医疗资源,需要打个问号。

03

最后,这次医改其实给我们敲了个响钟。

我国社会的财富逻辑已经在悄悄发生变化了。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上面提到的问题,并不只在我们国家出现。

前面已经提到,在发达国家,没有个人账户,医保只有统筹账户。也就是说,所有人缴纳的医保都放到一个大池子里,再根据老百姓的医疗需求进行分配。

在中国,之所以有个人账户,是因为当年推行医保时,为了让老百姓觉得医保和自己相关,而不只是给国家交钱,从而设置的个人账户。

现在,统筹账户的改革方向,说明我们正在往发达国家靠拢了。公共体系享受的待遇越来越平均化,以前的差异化待遇正在被消除。

福利的平均,社会的老龄化,不少国家都是我们的前辈。

我们不妨看个数据,根据格隆汇的统计,在统筹账户模式下,全民医保的各个国家情况如下:

资料来源:格隆汇

美国是比较失败的案例,我们可以忽略不看。

但是德国、英国和日本,都基本做到了靠社会医保处理老百姓的医疗费用。

而在我国,竟然有35%的比例需要个人去支付。

这次医改只是个开始,相信医改的方向,将会让这个比例逐渐下调。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数据值得关注。

据《证券日报》保险周刊从权威渠道得知的独家数据,美国保险业以11397466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而日本则位居第二,第三是英国,而中国仅位列第八。

这里藏着财富逻辑改变的秘密。

英国和日本的医保那么健全,投保率却那么高。

全民医保,的确能覆盖日常的医疗费用。然而,它也同时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平均化。

“假如我有能力,希望自己可以不用排队,住更好的医院……

假如我愿意付这笔钱,让我可以给我的子女更好的药物……”

——平均化福利,没有办法满足中产阶级的差异化需求。

再者,保险,涵盖了重疾险、寿险等等,高密度的保障都是医保无法覆盖的。

越是福利健全的国家,投保意识越强。

——这就是中产阶级支撑着的发达国家的情况。

我国,中产阶级人数同样正在迅猛增长。然而,拥有中产阶级的财富意识,又有多少人?

这就是为什么我国保费仅世界第八,有中产阶级的钱,却没有守住这些财富的意识。

在我国,多少中产家庭因为一场疾病、一个意外而回归无产阶级?

中国的财富逻辑已经发生变化了。这已经不是一个可以无脑享受福利的时代。

福利健全是好事,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提升自己的财富意识。

想要规避风险,想要享受差异化福利和待遇,需要精细化规划自己的财富生活。

你要想追求生活保障上的差异化待遇,只有两种方式。一是购买中高端医疗险,直接进协和医院国际部就诊。二是加强自己的财富规划,搜罗各种福利工具,为家庭医疗、养老、教育提前布局。

这里我简单分享三点建议。

一,学会看懂政策变化的背后,财富逻辑的变化。

医保改革后,给老百姓的福利和隐患、内循环下楼市和股市的战略意义……决定的是接下来几年的资产分配方案。

二,成为中产阶级,不够,还有培养中产的财富意识。

资产合理规划,提高自己资产的抗风险能力——用保险撬动巨额保费,学会合理配置房产、股票和基金。

三,从现在开始,了解资产的底层逻辑,对财富进行精细化规划。

我们为什么要买保险?保险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在这个夏天冲进股市,在股市里赚的是什么钱?

……

人永远无法赚到自己认知外的钱。从现在开始为自己、为家庭好好规划。

最近大动向特别多,震荡的股市,大刀阔斧的医改,还有房屋降价潮,很多读者很茫然。我建议,没搞懂各资产的底层逻辑之前,不建议盲目入场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