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鲁晓芙看欧洲”,第一个全欧洲范围内的财经生活公众号。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以荷比卢为基地,从事全欧洲投资并购业务。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如果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2020年12月16日,将是古典音乐“乐圣”贝多芬的250岁逝世纪念,然而几个月前,推特掀起一阵“贝多芬热潮”,讨论“贝多芬究竟是不是黑人!”
“贝多芬是黑人”的猜想,最早可能追溯至1907年,当时,著名英国黑人音乐家科里奇-泰勒(Samuel Coleridge-Taylor),怀疑贝多芬拥有黑人血统。
科里奇-泰勒有位英国母亲与来自非洲的父亲,他当时表示,发现贝多芬的肖像与自己的脸庞,有很多相似之处,许多画像也呈现出贝多芬肤色偏深、唇厚、额骨突出等特征,他不禁怀疑,贝多芬很可能拥有黑人血统,只是音乐成就太过杰出,以至于他的生平遭到“洗白”,成为纯白人的文化瑰宝。
科里奇-泰勒是19世纪末著名黑人音乐家,曾3次赴美巡回演出,还曾在白宫替时任美国总统老罗斯福演奏,当时美国还实行种族隔离制度,历经数趟美国之旅后,他感叹道:“如果这位伟大绝伦的音乐家(指贝多芬)还活着,他在现今的美国,恐怕也找不到一间旅馆可以下榻。”
他说出了种族隔离时代身为黑人的辛酸,为了找到一间旅馆而四处奔走。
到了19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过世近半世纪的科里奇-泰勒恐怕作梦都想不到,他那关于贝多芬的臆想突然蔚为风潮,很多黑人领袖,都曾经以“贝多芬是黑人”作为演讲题材,举证白人如何在历史中,抹煞黑人族群的功绩与天分。
不仅如此,“贝多芬是黑人”的辩论极为盛行,著名杂志《生活》(Life)曾在1969年5月以专文讨论;当时乐坛的反文化指标《滚石杂志》也曾刊出〈贝多芬是黑人,而且很自豪!〉一文,还加上一张卷发、厚唇、深肤色的贝多芬手绘肖像,凸显这种说法的流行广度。
民权运动至今也超过50年,贝多芬的族裔争议,还是时不时成为社会的小插曲,掀起小小种族风波。
例如1988年斯坦福大学两位学生将贝多芬的海报涂黑脸,招来种族歧视的批评;
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种族隔离的南非作家纳丁·戈迪墨,也将2007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命名为:《贝多芬有1/16的黑人血统》,呼应许多种族隔离政策的“一滴血原则”,只要身上流着一滴非白人的血,就不能算是白人。
贝多芬到底有没有黑人血统?如果有的话,比例又是多少?这些答案可能永远也没有人能回答。
然而,2020年适逢他的250岁逝世纪念,又遇上“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全面爆发,这场无解的讨论,再次出现。
实际上,历史上还有许多杰出的黑人音乐家,例如科里奇-泰勒旅美时,纽约音乐界以“非洲马勒”称呼他;世界第一位黑人作曲家波洛涅,也被许多人称为“黑人莫札特”。
▲史上第一位黑人作曲家约瑟夫·波洛涅,左边为真实容貌,右为洗白后的容貌。
大多数黑人音乐家不被重视。小提琴家布里居陶尔,就是一例,他跟贝多芬同时代,还交往,他曾以高超琴艺惊艳贝多芬,贝多芬将当时创作的《第9小提琴奏鸣曲》献给了布里居陶尔,两人还在维也纳公开来了一场即兴合奏。但布里居陶尔某次在酒后,侮辱了贝多芬的一位女性友人,贝多芬一气之下把他的名字从题谢辞抹去,转而献给另一位提琴家,两人只能不欢而散。
布里居陶尔后来怎么了呢?历史上几乎没有人知道,只知道他最后仍是默默无名,也跟许多同时代的黑人音乐家一样,死时贫困潦倒,他留下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与贝多芬来往的一段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