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文明,浩瀚诗海,我们有太多闪耀千年的经典之作。对于它们,诗词迷们一向是抱着“且读且珍惜”的态度去赏析,毕竟现代人要写出同样水平的作品太难了。

经典虽不容置疑,但对于它们中的很多是否真的适合中、小学孩子们读却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问题。《三字经》、《弟子规》近几年一直很火,但不少大牌教授都认为读它们没什么益处。除此之外,《出师表》是愚忠不适合孩子们读,《愚公移山》不环保也不适合,等观点也十分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本身所谓适不适合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但还是希望大家不要对古代的经典作品过度解读,像《出师表》、《愚公移山》这样的作品如果都不给孩子们读,对他们来说显然是种损失。这些笔者在早前的文章里,都和大家细说过。

作为一位一线语文教师,近日笔者知道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我的一位同仁,一名高二老师向我诉苦,说她被家长批评了一顿。原来她班上有一位女生,很喜欢读纳兰词,特别是对她的那首《木兰花》词很是喜欢,平时很爱念上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家长发现后,把她狠狠地训了一顿,当她说这是老师推荐的诗词集上的作品时,家长甚至气冲冲地找到老师,把她也批评了。

一:为什么家长反对孩子读纳兰词

这位家长反对孩子读纳兰词的理由,后来经老师了解有两点:

首先,他认为纳兰词多数都是描写爱情的。高中女性正是叛逆的年纪,读多了这种爱情诗词,就像很多学生爱读言情小说一样,显然是不合适的,一不小心就容易早恋。

其次,他认为纳兰词多数都是十分伤感的。大家普遍认为,纳兰性德之所以会在30周岁时就离世,原因就是他太过痴情,生得一副柔肠。这种不够阳光的作品,显然也不适合一个中学生读,一不小心就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心理,谁都不想自己的孩子成为多愁善感的林黛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家长的说法是不是都对?

笔者也为人父母,所以很理解这位家长的顾虑。事实上,持这种想法的家长应该不在少数。多年来,民间也一直有“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的说法。这个说法的意思是男生读纳兰词很容易被他那哀怨词风影响,变得没有男儿气度。

不过对于家长们提出的两点,咱们也得清楚地认识到:首先,纳兰性德的作品并非都是描写爱情,他现在存世的作品共有340多首,其中涉及边塞、咏物、咏史、爱情等多个领域。其经典作品《长相思》就是一首入选课本的边塞诗,大家且看: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首词是纳兰性德跟着康熙出塞时所写,入选课本已经多年。此词模仿的是词中之帝李煜的同名词,主题是写乡愁,无论是从遣词还是意境上来看都可圈可点。特别是“夜深千帐灯”一句,更是备受推崇。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甚至认为,它与王维的“长河落日圆”有得一拼。这样的作品,如果孩子不读显然是他们的损失。

其次,对于家长们说的第二点,咱们也确实得承认,纳兰性德的很多词作确实是伤感的,比如这首让家长们十分恼怒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大家且看这首词的前4句: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这不但是一首爱情词,而且是写的是关于变心的内容,词人是用女子的口吻来指责男子的薄情寡义。很多朋友喜欢开头“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一句,觉得很文艺,甚至会把它送给恋人,却不知道除了第一句外,后面几句全都是指责对方变心。所以笔者也在此劝大家,这句词不要乱用。

三:客观看待纳兰词

对于纳兰词的水平,其实近些年来一直很有争议。喜欢它们的人,认为纳兰性德担得起“清初第一词手”的名号,所以纳兰词的销量一直很好。不喜欢它们的人,认为纳兰性德是被网络上一些文艺青年及王国维吹捧起来的词人,其作品单调、词句堆砌。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它是见仁见智的,哪怕是李白也一样被白居易和元稹批评不会写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对于它们是否适合中学生读,笔者的观点是咱们要懂得分辨和引导。像上文提到的《长相思》显然适合孩子读,《木兰花》则需要让孩子们理解清楚后阅读。目前的课本中本身就包含了不少爱情诗词,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秦观的《鹊桥仙》。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课本上有一首《诗经》中的名篇,叫做《氓》,其中一句是“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连这种一气之下把天下男子都说成薄情之人的诗作都入选了课本,可见教育专家们认为接触一些爱情诗词,对中学生们来说是没有害处的。

当然,显然也不能让孩子们沉溺于纳兰词中,因为基调上总体它们确实是哀伤的。这一点就需要老师去引导,我国古典诗词那么多,没有必要盯着某一位来读,完全可以再读一些豪迈的唐诗,古朴的先秦作品等。

综上,笔者认为孩子读纳兰词咱们应该客观地对待,不能一刀切,当然也不能因此就怪语文老师。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