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中有一批北京老照片,如北海公园白塔、颐和园铜牛、颐和园多宝琉璃塔、天坛、碧云寺、雍和宫等。虽然已经历了近百年沧桑,值得庆幸的是从当下同一视角望去,这些地标建筑的风貌并未发生大的改变,让人有“古今难分”之感。

彩色相片技术于1904年被发明,这些摄于20世纪初北京地标的彩色相片显得珍贵而又前卫。 100年前的北京什么模样?如果非要说多了些什么,似乎只有悄然流逝的时光所带来的沉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海公园白塔 下图来自北海公园官网

这座白色的佛塔位于北海公园的琼华岛上。它建于1651年,据石碑记载,“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是一座藏式喇嘛塔。

北海公园本是紫禁城(故宫建筑群)的一部分,而白塔是属于岛上永安寺的一部分,上圆下方,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表示“佛法”像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

颐和园铜牛 下图来自颐和园官方微博

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岸边,有一头神态生动的铜牛蹲在河边,遥望远处,像一个王者,也像一个诗人。它蹲在那儿已经近400年了——铜牛铸造于清乾隆二十年,也就是1755年,牛背上刻有乾隆手书《金牛铭》 :“金写神牛,用镇悠永……敬兹降祥,乾隆乙亥”,当时的人们信仰牛可镇洪,保一方平安。

照片中的桥叫做十七孔桥,是园内最大的石桥。桥通往南湖岛,那是园中三个人工岛之一,象征着地上的仙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颐和园多宝琉璃塔 下图来自颐和园官网

这座多宝琉璃塔建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乾隆皇帝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而造,原先属于花承阁建筑群的一部分。在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后,花承阁现仅存多宝琉璃塔、石雕和其它建筑基址。

多宝琉璃塔高十六米,八面七级,塔身用黄、绿、青、蓝、紫多色琉璃砖瓦镶砌,下承汉白玉须弥座。塔前立有乾隆的《御制万寿山多宝塔颂》石碑,更为难得的是用了汉、蒙、满、藏四种文字镌刻,无论是审美价值还是历史文化价值都极其珍贵。

颐和园长廊 下图来自颐和园官网

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的颐和园可谓是集各方大成,园内的这座长廊全长728米,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其恢弘与精致令人叫绝。长廊共有273间,内有548根柱子,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象征春夏秋冬四季。

这座长廊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画廊”,共计有一万余幅色彩鲜艳、笔触精细的彩画,题材包括了中国古典小说、民间故事、风景画和各种植物动物的故事,灵动丰富,让在廊下漫步富有意趣。

天坛 下图来自天坛公园官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7年前的天坛

1927年前天坛分为圜丘坛和祈谷坛两个部分,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分别是“祭天”“祈谷”的场所。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照片中的建筑准确来应是祈谷坛的祈年殿,初建时原名为“大祀殿”,是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它高38.2米,直径24.2米,内部开间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现今仅存的一例古代明堂式建筑,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碧云寺 下图来自香山公园微博

碧云寺位于香山公园北侧,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最初名为“碧云庵”,后经明、清扩建,如今看到的建筑形制大多是经过1748年乾隆年间的大修之后留下的。

这座建筑的造型与印度菩提迦耶的摩诃菩寺看上去很相像,后者是佛祖释迦牟尼悟道之处,全球佛教徒的朝圣之地。或许在修建碧云寺时曾有所借鉴。

雍和宫 下图来自雍和宫官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自雍和宫官网

乾隆年间,这座宫殿改造成了藏传佛教的寺院,从此雍和宫又被称为喇嘛宫。雍和宫建筑布局完整,寺院前端矗立牌坊,昭泰门前铺设辇道,尽显皇家风范。前部的七座建筑:昭泰门、钟楼、鼓楼、雍和门、雍和宫、讲经殿、密宗殿,呈现中国佛教寺院“七堂伽蓝”式标准布局。后部各殿逐级升高,象征佛陀世界的庄严吉祥。

柏林寺 下图由Krsnarupa拍摄

在雍和宫的东边不远处,还有一座历史更为悠久但可能并不为多数人所知的汉传佛教寺院——柏林寺。据闻原寺前柏树成林,因此得名柏林寺。

柏林寺始建于1347年,为元朝末代皇帝所建;在清代成为了许多僧侣修行、学习的避暑胜地。历史上对柏林寺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是在康熙年间,胤禛为其父康熙帝庆祝六十大寿时,对该寺进行了大规模修葺,康熙帝十分高兴,赐“万古柏林”匾额悬挂在正殿内。新中国成立后,此处曾被用做北京图书馆分馆。如今是“京内八刹”之一,但并未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