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说到,虽然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都在不断地上升,但三大运营商用户的arpu却持续下滑,这显然是有悖常理的,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很多读者留言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很多都很中肯客观,比如——

有人说,"这说明之前的资费过高,现在逐步趋于合理。另外,同等费用条件下,通过网络产生的信息交流的量远大于语音和短信。比如现在大家语音通话和短信用得少了,需求转移到了社交软件,而这个可以通过wifi实现。"

有人说,"1、恶意竞争,都是Kpi惹得祸;2、企业定位,基础设施还是互联网企业;3、大势所趋,后向计费一直做不起来;4、娘家没人,对外没有任何话语权;5、外包严重,自身能力下降。"

有人说,"原因1:国家号召提速降费,资费单价下降;各种集团网、家庭网等影响话费的提升,旨在捆绑客户。原因2: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及KPI考核,使到客户规模有很大的水份。"

有人说,"不限量惹的祸,(客户)没有理由和机会花钱了。"

有人说,"(是因为没有产品),再不自行研发适合不同用户的现象级"工具"或者成为B2B或者B2B的平台,只能是等成为"活死人",尴尬的不死不活!"

有人说,"客户觉得不值得付那么多,通信产品在客户心中就是廉价的。"

有人说,"我觉得这是一个行业能否被尊重的问题,当然,我所说的被尊重也包括行业内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观点我觉得很多都是真知灼见,都是当前通信行业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下面我尝试通过数据分析来表达下我的观点(可能没有太多新意)。

我查了一下过去五年国内民众在"交通通信"(没有单独的"通信"的统计)上的消费支出,发现这一项的支出每年都有7%左右的增长,但是其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却逐渐降低,比如,2016年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2338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3.7%,到2019年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2862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则降低至13.3%。

而如果拆开交通和通信来看,情况可能更严重,因为近几年来由于国内高铁、航空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交通总收入每年增长迅猛,换言之,民众花在交通上的费用增长迅猛,此消彼长之下,可以想象"通信支出"毫无疑问是每况愈下的。

进一步的,"通信费用"不光是支付给运营商的通信费,还包括用户购买手机等费用,而近几年来,移动网络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在加快,从3G到4G,又从4G到5G,用户"被迫"换了一波又一波的手机,因此,花在手机购买上的费用也是在快速增长的。

综合以上,印证了一个事实就是:用户花在购买基础通信服务上的钱确实是少了,对运营商而言就是,arpu确实低了。

但是,为什么呢?

第一、提速降费。这个原因是最显著的,近几年来,运营商先后在全面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取消手机国内流量"漫游"费,大幅下调了国际长途直拨资费。截至2019年,固定网络每兆月均资费为0.3元,比2014下降95%,手机上网流量平均每G为8.5元,比2014年下降94%(预计截至当前每G流量费用不到3元,下降比例高达98%)。从2015年开始到2019年中,中国移动通过提速降费累计让利2026亿元。

第二、过度竞争。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三大运营商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价格战更是一轮接一轮,到最后甚至出现了"自杀式"的超低价不限量套餐,三家之间的竞争已经完全没有理性可言,不求发展自己,只求打击对手,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上级单位对三大运营商的考核指标是"份额",这本身就有点"一桃杀三士"的味道,幸好已经修正了,但伤害已经造成,并且难以逆转。

第三、通信产品创新乏力。这么多年来,运营商赖以生存的产品只有四项:语音业务、短信业务、宽带业务、流量业务。在整体产品体系上没有任何创新,而更关键的是,在产品的更新迭代上也创新不足,比如我举了很多次的例子——短信业务自从其诞生后的二十多年间,一直没有任何的升级,都是140个字,1毛钱发一条。你拿不出更有价值的产品,用户凭什么要多付费?

基于以上几点,国内的用户已经形成了"通信服务=泛在且廉价"的印象,无论运营商多用户去提升用户价值,也很难再打开用户的钱包,这一点已经很难扭转。简单来说,今天的运营商所提供的通信服务,不配为之付出更多!

最后,如果站在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有人也许会问,通信资费难道不是越便宜越好吗?你们作为运营商的员工,屁股不能坐得太歪了。

对此,我是有不同看法的,这一点下一篇再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