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举,枣庄市第二十九中学副校长。他响应枣庄市教育局号召参加鲁渝扶贫协作支教团队,连续担任枣丰教育扶贫协作第三、第四批支教组长,挂职丰都县包鸾中学副校长。这本名为《包鸾河畔》的日记,是他在包鸾中学支教的点滴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本日记记录着他的奋斗“誓言”。一到包鸾中学校,他立刻以百倍的热情和充足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把支教工作作为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奋斗的历练。他说,萤火虫虽小,但也会有闪闪的光。他希望把这份微弱的光与热,奉献给丰都大地,为脱贫攻坚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他在日记中写到:希望能在美丽的包鸾河畔留下奋斗的足迹,多年以后回想这段经历,真正感到没有辜负自己的青春和韶华。

这本日记记录着他的工作“责任”。他曾说,做好服务工作是责任心的体现。从接受支教组长伊始,倾情服务于支教工作,首先组建支教临时支委会和服务小组,积极传达落实枣庄、丰都两地教育局、教委关于支教工作的通知精神,组织全体队员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生活中,他总是详细地解答老师们在支教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若干注意事项,帮助老师们解决后顾之忧。他在工作中提前谋划,精心安排,带领大家调研情况,紧扣教育主题,围绕“五个聚焦”,精准发力,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交代,并及时总结汇报,深受两地领导和老师们的赞誉!

这本日记记载着他的日常“忙碌”。上课、教研是他的工作常态。他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逐渐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积极参与教育教研活动,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在他的带动下,包鸾中学青年教师参与教学教研的热情空前高涨。作为支教组的组长,积极协调组织参与“组团式”送教活动,集中支教团队的优势,实现多个学校教育教学的互动交流,让支教团队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最大化的发挥效益,促进枣丰两地的教育协作更深更广地发展。课余时间辅导学生、进入学生的宿舍和孩子们谈心、交朋友,鼓励他们好好读书。为县教委组织的“枣丰同心、师德同向——山东支教团师德师风巡回报告会”,不辞辛劳地播种教育正能量、传递教育好声音,到今天,已为7所学校做师德报告,行程已达几百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本日记记录着他的真挚“爱心”。他说,为贫困学生送一点温暖,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同丰都县政府党组成员李晓东一起为生活困窘的王家姐妹“执灯”,照亮她们在求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同支教团队一起为汇南村孙子雁同学送去关爱;同包鸾中学的老师一道跋山涉水走访贫困农户、落实扶贫政策;同包鸾中学的领导一起为居住在大山深处不同地方的9名因病致残的孩子送去知识和温暖;他个人先后捐助包鸾中学七年级2班的王堰玉、九年级5班的涂冬梅等6位同学每人500元,并利用周末时间到她们家里进行家访……他把贫困学生的情况制作成短视频,发到后方学校,全校师生深受震撼,纷纷表示要珍惜当下生活,并伸出援助之手,捐款近2万元,做为包鸾中学校扶贫专项资金;他多次深入到镇上、农户进行考察扶贫工厂,联系扶贫电商,制作消费扶贫宣传片,积极联系后方学校以及社会力量为消费扶贫作努力……

这本日记也写满了他的无限“牵挂”。他的父亲已经70多岁了,并且身患重症,平时都是他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以及检查治疗,但是为了完成支教任务,他带着老父亲“好好支教、踏实做事”的叮嘱,毅然踏上了征程;他的儿子,正在俄罗斯读书,面对着疫情肆虐、无法回国的困境,只能把无限的牵挂和思念埋在心底、寄托在日记之中……

这本来自包鸾河畔的支教日记,没有枣庄的霓虹灯光,只有丰都大地的泥土芬芳;没有同事之间的聚餐约会、互诉衷肠,只有枣庄教育人的无私奉献、责任担当。这也是枣丰教育扶贫协作组的每位教师,服从组织安排,在个人困难面前不言苦,弃得失,表现出来的新时代“四有”好教师的高贵品格和崇高精神的具体体现;或许这也是一位普通枣庄教师的初心和情怀吧。(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环泽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