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面取消商品房的预售制度,这个提议一直停留在讨论层面。

这次,或许不是空穴来风。

8月26日,经济参考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发表了一篇文章,《多地收紧预售资金尽管,或将试点现房销售》。经济参考报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小媒体,而是来自新华社旗下。

在经济参考报的报道里,披露此次议题,是前几天住建部、央行召开的房企座谈会上,监管层人士作出表态:预售制度是过去房子紧缺时期的背景下所采取的政策,现阶段现房供应已足够,那么预售制度存在是否合理,就是个问题了。

这意味着,关于取消预售制度的讨论已经到了国家级别的监管层。

商品房预售制度甫一出场,就给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带来了颠覆性的玩法。同时,也为中国二十多年房价的上涨,带来了功不可没的推动。

此前,海南等地已经取消了商品房预售制度。但这次要全国全面推行,带来的将会是一颗影响深远的重磅炸弹。

终结烂尾楼

你买的房子烂尾了!

如果你得知这样的消息,恐怕看到再搞笑的沙雕视频都笑不出来了。但是这样的事情,在当今的楼市里却仍然时有发生。此前,云南昆明“别样幸福城”小区烂尾,购房者们走投无路,直接住进了没水没电也没路的烂尾楼里面,辛酸的生活状况在网上掀起讨论的狂潮。

关于烂尾楼的讨论,直接引来一个话题:要不要取消商品房预售制?

烂尾楼不可怕,如果一栋楼没有任何人购买而只是烂尾,那它造成的危害只局限在少数人,一旦这些烂尾楼涉及到售卖以及购房者,影响范围也就上升了几个等级。

这次,会不会真的要对烂尾楼下手?

在经济参考报文章的开头,就用云南昆明的“别样幸福城”做例子。这个项目在烂尾6年后,业主不得不住进还是水泥块的房子,在这个烂尾楼盘里,业主们自己造楼梯,拉电线,开始了工地般的生活。

而究其烂尾原因,是开发商将12栋楼1255套房源的近10亿元预售款挪作他用。

跟别样幸福城业主们一样“倒霉”的,还有西安市雁塔区爱马仕西西公馆项目业主,业主们2014年买房,楼盘2018年封顶,但开发单位陕西浙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资金问题,无力进行后续建设。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金澜国际小区,则因为开发商将巨额建设资金挪用,致使资金链断裂。项目于2014年主体封顶,停工烂尾至今,涉及多达10038户业主。

金角财经曾推出文章详细报道,盛况空前的《南阳烂尾楼》。

这个名单排下去,可以足够金角财经连续发好几天的推文。

在这个穷人盼着买套房子容身、富人盼着多买几套保值的年代,矗立在城市中的烂尾楼成了最任性的奢侈品。连带着,烂尾楼也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如何终结这个问题?新华社的报道里总结出的选项之一,就是现房销售

关于现房销售的话题此前也曾说过,自媒体官方媒体都曾不厌其烦地讨论。《法制日报》在今年6月,也问出了一个发自灵魂的问题《取消商品房预售制还有多远?》,但文中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这一次,轮到新华社下场喊话。

其中很大的目的,是要终结人们买到烂尾楼。

不过,如果全面取消了商品房预售制度,摧毁的,可不止是烂尾楼。

空手套白狼的游戏

房地产市场的各种质量和交付问题,基本都与预售制度有关系。

1953年,霍英东为了推销自家的四方街楼盘,发明了“卖楼花”

新楼动工之前,买家先付部分定金,余款分期支付,等新楼落成,再收齐买家的钱。

这就是“分期付款”,当时的规则是第一期交定金50%,二期落妥交10%,全部完工交剩下40%。

分期付款一经推出,立刻引爆香港楼市。香港岛外、乃至九龙的客户,都跑来争相购买。

但霍英东当年或许也没想到,多年以后,这朵“楼花“会在广阔的内地,遍地生根,开花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4年,内地出台《房地产管理法》,向香港学习了“商品房预售制度“。

当时,内地房地产业刚刚起步时,资金严重不足,自有资金的比例甚至不到10%。融资渠道和融资手段几乎只有银行贷款这一种。而商品房预售,则给了开发商用少量资金撬动庞大投资的机会。

按照目前的规定,房地产开发公司投入开发建设的资金达到工程建设总投资的25%之后,就能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开始从购房者手中“拿钱”。

比如说,一个投资5亿的楼盘,开发商自己只用出1亿出头。购房者付了定金,银行给了贷款,开发商拿到现款,然后,开发商再用项目以及已经收到的款项再加杠杆,放大银行贷款,进行下一轮开发——全是别人的钱

给阿基米德一个支点,他可以翘起地球。给房企一个支点,他们也许可以撬起整个银河系。

直白点说,商品房预售其实就是“空手套白狼”的游戏。凭着这个杠杆,他们撬动了一个巨大的房地产市场。

高周转就是预售制的衍生品。业内曾经盛行的“456”:拿地4个月开盘,5个月资金回笼,6个月资金回正。

快速开发,快速回笼资金,再投入开发,助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2020年上半年,国内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已达6.28万亿元。

发展到现在,商品房预售制度早已成了商品房销售的主要方式。国内各主要城市商品房预售比例普遍在80%以上,部分城市甚至达90%以上。

大跨步背后,风险却转嫁给购房者和银行。

购买者一旦交款后,主动权就转到开发商手中,一些开发商只重销售,不重品质,一些地方的房企甚至刚拿到地就敢开盘销售。

当开发商资金链断裂,要么压缩成本撑过去,要么就此倒下。前者,留下一堆质量问题堪忧的房子,后者,留下一堆烂尾楼。

前面提到的“别样幸福城”、西安爱马仕西西公馆等等楼盘,都是这种模式下的产物。

从预售制诞生的那一天,“交房即维权”和“十盘九维权”就成了一种常态。

取消预售制的阻力都是什么?

即便如此,现实利益错综复杂也决定了,取消“卖楼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预售制给房企带来的最大好处之一,就是便宜的资金。

购房者提前支付的购房款,对于房企来说就像“无息”资金。整个市场上,只有预售能为其提供。

现在的房地产商们,没了预收款简直活不下去。有统计数据表明,上市房企的“定金和预收款”占了其开发资金来源的20%到30%,占比超过银行贷款。

这就是房企可以自由使用的“无息”资金。没了这笔钱,房企的扩张、高周转,全都无从谈起。

更为重要的是,当资金变贵,房子的成本也就上升了。后果就是:房价上涨。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算术题:原来花1000万就能盖的房子,现在变成1300万,多出来的300万,最终还是要购房者来买单。

而比这更为隐蔽的影响,在于一刀切式地实行现房销售。

预售制下,房企的高速周转使得不断有新盘推出,保证房地产市场的成交流动性。

但是,如果没了预售制,按照正常的开发周期,一般都在1-2年。换句话说,新拿的土地,在这段时间里没有新房供应,这种突然出现的断层和短缺,到底会对房价产生什么样的刺激?

难以估计。

但取消预售制的苗头已经出现了。

2020年3月,全国第一个全面实行现房销售的省份出现了。

3月7日,海南发布《关于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城市主体责任制的通知》,规定新出让土地建设的商品住房实行现房销售制度。

这阵风,彷佛已经吹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