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听完一首《敢问路在何方》,人们脑海里自然浮现出师徒四人的背影。

但今天,我们谈点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情怀是一件很玄妙的事情。举一个例子,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经商之后,人们纷纷响应,他们说:''林姑娘是不会骗我们的。''

因为一个角色而对一个演员心生怜爱,甚至是无条件的信任,这个就是情怀。

而我们这代人对《西游记》的印象是早于风花雪月的红楼世界,那些年暑假重播的《西游记》是我们青春回忆里的一抹朱砂痣,就像这张图满满的弹幕所勾勒的那样。

曾经的我对六小龄童也有这样的情怀,我下意识的把他和孙悟空混为一谈,我认为他应该也是正直,勇敢富有冒险精神的中国式英雄。

而当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现实生活中的六小龄童逐渐抽丝剥笋般展露在我们面前,成为一个有些讨厌的顽固老头儿。

从备受尊敬的大师兄到口诛笔伐的''六学''创始者,只要两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部经典的作品常常会被翻拍多次,每翻拍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演绎。就像《神雕侠侣》有人会钟爱李若彤的我见犹怜,也有人会力挺刘亦菲的仙气飘飘,但是每一届的小龙女扮演者,他们不会对着下一届的讲:''不要演了,你们演的不对。''

因为她们知道角色永远不可能定格在一个人身上,或许你是最合适的,但绝对不是唯一的。

但六小龄童还不懂这个道理,或许他懂只是在名与利的诱惑下,在国人的喜爱下,他渐渐钻入牛角尖:他,六小龄童,只能是唯一的孙悟空。

这样的图片大家不会陌生,在各种节目和高校表演中,六老师用轻蔑的口气说出那句''某些电影里他们是这样抗棍子的。''

然后他用滑稽的姿态横扛起金箍棒逗得别人发笑。在一些网站里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无数次模仿的合集,他以为他在显示孙悟空的正统,其实在暴露他的浅薄无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游记》原著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旁门见月明''中,写道:好大圣,横担了铁棒,领定了唐僧,剖开山路,一直前进。

但是六小龄童会选择睁着眼睛看不见,看见了他还怎么嘲讽他心里觉得离经叛道的《大话西游》呢?

有人说他在维护《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而我却觉得他有了危机感,因为他只有孙悟空。我不敢说这是一种江郎才尽,但他的的确确在一次次恶意嘲讽与模仿中变得滑稽可笑,他以为嘲讽了别人,其实在抹黑自己。

他一直在维护美猴王的形象吗?

其实不然,生活不易,猴王恰饭。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在《开讲了》中被人问到''如何看待西游文化的再创造''时,他的回答冠冕堂皇,他说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必须守住底线,做到寓教于乐。

但是他真的守住底线了吗?在批判大话西游低俗乱改的同时,他利用《西游记》的红利拍摄了猴王专属的广告,代言了游戏。

这不就是利用孙悟空的形象做利己之事吗?我不批判他接广告赚钱,只是他的行为不正是与其维护美猴王形象相悖吗?

一万个人眼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万个人眼里也有一万个孙悟空,对同行的赞美不会损坏自身的形象,希望六小龄童能明白一千个人眼里也不会只有一个孙悟空。

一部剧的成功演员固然很重要,但我想导演同样是其中的灵魂人物,离开了陈凯歌就没有张国荣惊鸿一瞥的陈蝶衣,离开了张艺谋玉墨的万般风情也不会被倪妮饰演得淋漓尽致,导演对于演员有着托举之功,正如杨洁导演对于《西游记》剧组的师徒四人一般。

而他们是怎么报答杨洁导演的呢?排挤、威胁、 孤立。

《西游记》还没拍完,一场走穴风波让猴哥等四人放出狠话,剧组的人要和杨洁导演保持距离,他们开始孤立导演。

事情是这样的,在《西游记》拍摄完之后新加坡邀请剧组一行人表演节目,在当时这是宣传国粹的大好时机,然而师徒几人却接连请假,后来杨导才明白他们是私自去接商演走穴(其中不包括唐僧迟重瑞),在争执当中他们把这件事上报给了与杨洁导演不和的台长,导致杨洁导演自此被孤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选自杨洁导演《我的九九八十一难》)

(此为蒋大为接受采访谈及当年走穴风波截图)

即使后来在拍摄《西游记》续传时,六小龄童等人也痛哭流涕请求杨导原谅,但这样的伤痕始终让杨洁导演难以忘怀,成为她十年不看西游的一抹刀疤。将愤怒推上高潮的还是六老师''灵堂卖片''的行为,在杨洁导演的葬礼上又一次宣传自己流产十几年的新片。

不只是杨洁导演的葬礼,微博上每一次缅怀逝去的艺术家六小龄童都会带上一句自己电影的宣传,其实这件事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大错,但是会让人觉得当年的大圣他怎么就成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商人了呢?

以上就是集中在六小龄童身上最大的两个黑点,还有其他一些例如吴承恩纪念馆挂满孙悟空照片的事件就不加以赘述。

一个人是立体的,撕开孙悟空的面具所看到的六小龄童必然是有对有错。

为客观而言,不能否认的是六小龄童对孙悟空这个角色的热爱,而不可否定的是,我们曾经也热爱着孙悟空,尊敬着六小龄童,甚至到了为他请愿的地步。

猴年春晚那年破天荒的没有邀请六小龄童,这让我们的情绪达到了顶峰,那年春晚的导演微博下充斥着谩骂。也是因为这次的事件,六小龄童被资本的洪流包裹住,他开始频繁的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他过往的黑点逐渐被挖了出来。

商业和艺术有时确实是相悖的,如果选择当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就会像游本昌老师一样收到纯好评的赞美,但是同样也会失去资本的拥护,失去一些赚钱的机会;如果选择成为一个商人,那么就得接受大众的点评,无论好与坏。

如果既想成为商人,又想要艺术家的万人尊重,这很难,至少六小龄童翻车了。

从封神到唾弃,六小龄童确实也在改变,他的微博少了很多为自己角色宣传的话语,他对《大话西游》的态度也变得温和了一些,同样他的热度也少了很多。

在资本与艺术之间,我更希望六小龄童选择艺术,确切的说,低调的做艺术,好酒不怕巷子深,真正的艺术不用他的大张旗鼓也会吸引到大批观众。

在最后,我想说,我依旧还保留着对《西游记》,对六小龄童的情怀,我所希望的是在经历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之后我能真正称呼他为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