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食品安全进入了高水平发展时期。2019年,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24.4万批次,覆盖33大类食品,检验指标558项,总体合格率为97.6%。呈现出日常消费量大的食品合格率继续保持高位,重点食品企业产品合格率较高,一些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治理取得成效等特征。合规企业生产和主流渠道销售的食品已经有了可靠的安全保障。

网购满足了消费者吃得快捷和便利的需求。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国网上零售额60785亿元,同比增长9.0%,比1—6月提高1.7个百分点。疫情期间,网络零售市场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力量。而在这“新”和“快”的发展过程中,不合格、不安全的食品就有了“钻空子”的机会。在食品安全形势整体向好的环境下,堵住网络销售的安全漏洞,也成为食品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月1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发布关于6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称,近期抽取粮食加工品等16大类食品151批次样品,检出5大类食品6批次样品不合格。值得关注的是,这6批次不合格食品都来自电商平台。8月3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再次发布对11大类食品61批次样品的抽检结果,除1批次农药残留超标问题韭菜来自线下外,其余4批次不合格食品的销售渠道也来自电商平台。

从近期抽检的结果看,不合格食品都来自淘宝、一号店、天猫、京东等品牌电商平台上入驻的非知名品牌商家。品牌电商平台是大多数消费者网购的首选,但品牌电商平台上也暗藏糟粕,提升平台上所售食品品质,关键是这些平台企业要积极作为。

电商平台并非法外之地,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发现入网食品经营者有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发现严重违法行为的,应当立即停止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

疫情期间,网络经济的热度大幅提升,当前社会对于电商产品品质和规范的关注度也急剧上升,国家和各级监管部门近期发布了多项法规,采取了多种举措规范电商经营行为。电商平台需要把法规落实、把源头堵住,加强商家管控,建立专业有效的审核机制,电商平台就会逐渐净化。电商平台经营者还应不忘初心、承担责任,不要让电商平台销售的不合格食品拖食品安全的后腿。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持续加大食品安全抽检力度。紧盯重点食品、重点指标、重点区域,对检出不合格食品跟踪抽检,持续增强食品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可见,强化监管、精准施策、靶向治理将成为冲刺小康、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环境下食品安全监管的主题。作为当前存在短板、符合消费需求,从喧嚣走向扎实的电商,一定会成为监管者、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合力共治的重点,它的未来也将呈现扬优抑劣健康成长的态势,一旦补上短板,中国的食品安全也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晓理)

来源:中国食品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