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于按成绩分班是否合理这个话题,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每年9月1日新开学,就必然面临新一批的学生入学,对口入学的小学生相对简单一点,但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成绩差异的初中、高中新生,却必然要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到底要不要按层次进行分班?

据笔者的观察,虽然教育部门不允许,但是绝大多数学校都有进行分班,更有一些学校直接在新生报名前2天左右,进行公开透明的分班考,然后进行分班。虽然学校并未对外公开分班依据,但是成绩必然是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

按照成绩好坏,对新入学的初一和高一新生进行分班,它是否合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笔者不止一次听到过这样的故事:有些学生成绩不突出、基础不好,但是,家长通过一些手段,仍然将其送到了明显好于自己成绩的学校和班型,很“幸运”地来到了班级垫底的位置。

最终,相当大比例的这种学生,因为学习跟不上、成绩不理想而被认为“接受能力有问题”,结局却并不美丽。当然,会不会有人最终跟上了,这个虽然笔者尚未见到,但是也不能否定有这样的可能。

很多家长乐观的相信,一个好的教师能将所有的学生都教育到很好,正如也有一些家长执着的认为,好的孩子即便没有遇到好的教师,仍然不影响自己的成长。

这两个想法异曲同工却又不是现实,两者都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现实,个体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这个差异既存在于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也存在于不同的学生之间。

教师之间有能力和态度的差异,学生之间也是如此,一厢情愿的认为无论条件如何仍然有相同的结论,显然不是事实。作为一个足够大的群体,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力突出而且具备强烈的责任心,这点与学生成绩有好有坏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

正是基于对客观差异的认识,才产生了“屡禁不止”的分班盛行。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来说,让其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纠正一些成绩较差孩子的态度问题和思想问题上,而不是花在知识的教授上,也是一件令人折磨的事情。

诚然,一个差生的家长可能也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更好一点,但是这仍然改变不了这样的一个现实:与成绩较好学生的家长相比较时,成绩较差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付出不足,这当中尤以时间和精力的付出差别最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再来审视差学生与好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那就是更加的一目了然了。如果一个学生,自己都没有很强烈的要提高成绩的态度,作为家长自己都觉得无能为力,作为教师能做到的也是极为有限的。

而与这样的学生相比,有强烈学习动机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经过优秀教师的点拨即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其中的差别,真的是太大了。再加之教师面对的学生数量较大,最大效率地将优秀教师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分班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义务教育阶段,公平是常常被提到的话题,虽然有些人刻意去淡化优秀教师的作用,鼓吹部分学校取得的好成绩是择优录取好学生的必然结果,但是,尴尬的是,这样的家长可能也在为孩子没有进好的学校或者学校的“火箭班”而焦虑,诚可谓“嘴上说不要,行动很诚实”。

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将最优秀、最负责任的师资投入在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必然剥夺了成绩较差的学生平等享受优秀教师教育的权利,但是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成绩差还占用优质资源,这也很难谈得上公平。大锅饭看起来公平,但是按劳分配,能者多得显然更公平,这取决于每个人对公平的理解。

更有甚者,有些人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国外某试验,将小升初考试当中,几百名优秀学生分数刻意改到很低而分到差班,将几百名成绩很差的学生分数改到很高而上了“火箭班”,多年之后的结果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大多数的差学生变成了优秀生,而大多数的优秀生成了差生。

这样的试验只是据说,真实性无从考证,但是笔者却有不少的疑惑:

其一,一个好的学生,这么容易就因为一次“考得不好”就变颓废了吗?笔者也读过书,更经历过遇到差教师,教师讲课令人索然无趣而且晦涩难懂,导致数学考试不及格,但是也并没有因此就一蹶不振,后来换了教师后也追了上来。成绩较好的孩子,遇到这点挫折就倒了?这里提到的好学生,似乎并不算很好。

第二,这显然与笔者所观察到的事实不符,进“火箭”班跟不上学习节奏的很多,这里提到的差学生,似乎并不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争议不断,有人认为分班合理,也有人认为分班不合理,但是分班基本还是主流,或浮于水面、或暗中进行,并不因大家的争议而有所停止。

惟成绩论的情况极大可能并不会改变,学校有出成绩的压力,教师也有出成绩的考核指标,笔者相信,分班仍然是现阶段无论公立与私立学校提高实力最好的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