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一直被称作是旁轴相机中的翘楚,“相机界的劳斯莱斯”。二战中它一炮走红,在成功度过了从胶片向数码转型的阵痛过后,今天的徕卡所代表的的含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一台性能优良的相机。一路走来,徕卡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触摸品质,发现未来,请立即观看十万个品牌故事之《“相机之王”徕卡的疑惑》。

在新闻界有这样一个传闻:如果你是一个体育记者,要去欧洲拍摄球赛,可是好的位置都被别人占据了。这时候,你只需拿出一台徕卡相机挂在胸前,欧洲的同行看到后就会主动给你让位置,这就是徕卡相机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4年,徕卡推出了一款仿古式的限量款相机。这款相机以徕卡0系列中原型2号为蓝本,仅在全球仅发行1000台,用以纪念徕卡的设计者——奥斯卡·巴纳克。1913年,奥斯卡·巴纳克在德国恩斯特·徕茨光学工厂手工制作出了第一台徕卡相机,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35mm标准电影底片的相机,跟当时社会上的大型箱式机相比,它不仅体积小,而且曝光速度快。但是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小相机拿起来不如大型相机气派,因此刚面世的徕卡并没有受到人们的欢迎。然而奥斯卡·巴纳克的老板恩斯特·徕茨却从中发现了小型相机的商机,并在1924年将徕卡相机批量投入生产,徕卡相机的名字就是由徕茨(Leitz)和相机(Camera)的英文发音合在一起得来的。

经过了几次改良,1930年徕卡推出了C型相机,与之配套的35毫米焦距、F 3.5的爱尔玛广角镜头和135毫米焦距、F 4.5的爱尔玛长焦距镜头也同时问世,这对当时的摄影师来说极具诱惑力。然而,真正使徕卡改变命运的却是二战。当时的大型箱式相机体积笨重、拍摄速度慢,在战场上几乎无用武之地,而徕卡相机轻便小巧的优势使其迅速风靡整个战场,成为军用相机的主要供应商。战地记者们用一台台徕卡相机记录了战争中的各种瞬间,当时的战场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愿丢掉手枪,也不能丢掉徕卡。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码相机产业迅猛发展,之前纷纷效仿徕卡的尼康和佳能都在数码相机领域做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时,生产手动对焦传统相机的徕卡就逐渐脱离了大部队前进的步伐。并且由于徕卡相机做工精细,成本较高,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这使不少摄影爱好者望而却步。到了20世纪七十年代之后,曾经是相机界王者的徕卡开始沉默了,作为一家老牌企业,徕卡在新的科技和商业环境之下也必须为了生存而战。很快徕卡想到了在自己的品牌文化上下功夫,将奢侈品中的限量版营销模式引入到了自己的营销生产当中。一时之间,徕卡相机进入到奢侈品领域,在市场上一机难求,这一举为公司赢取了丰厚的利润。

但是,徕卡一味地追求限量版和收藏价值,似乎忽略了相机的核心作用——摄影,这不免显得有些本末倒置。紧接着,在2004至2005财年中,徕卡公司的亏损额就已经达到了1000多万欧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公司基本资金的一大半,徕卡最终被自己逼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这个时候,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汉斯·彼得·科恩凭借着自己多年来对于市场的了解,开始了徕卡的挽救之路。汉斯每天早上都要和20个公司员工共用早餐,并从中进行民意调查。很快,汉斯就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宣布要与日本相机厂商进行合作,生产小型数码相机。2006年,徕卡借助以电子产品见长的松下电器推出了数款极具徕卡韵味的复古数码相机,徕卡C-LUX1、D-LUX3等机型就是松下参照FX01、LX2和L1机型的合成优化版本。

有了日企的技术支持,徕卡公司开始有了一些起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1年6月,徕卡继续其一贯追求限量版的作风,与知名奢侈品品牌爱马仕合作,推出了徕卡M9-P爱马仕限量版相机。这款相机采用1800万像素全画幅CCD传感器,搭载一枚蓝宝石水晶材质的LCD显示屏,售价高达15万元人民币。

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徕卡的限量版营销模式或许是在另辟蹊径,寻求新的商业价值。但是,对于任何一个产业来说,对新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判断,才有可能获得重要的发展机遇。徕卡在上世纪70年代与数码相机的发展大潮失之交臂后,在市场上的份额也在逐渐降低。对于爱好收藏的人来说,他们还会继续期待徕卡推出的限量版相机;然而对于热爱摄影的人来说,相机的意义就不仅仅是收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