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行书是学王羲之还是学颜真卿,比较难选择,你怎么看?”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我都不知道为什么学行书,是选王羲之还是选颜真卿,会有什么难选择的?如果我们把王羲之和颜真卿两个人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和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比较一看,其实他们两个的行书差别不是太大,因为毕竟都是行书这样的体制,如果一定要说有差别,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温婉一些,而颜真卿的《祭侄稿》雄健豪放一些,这是他们两个人个性上艺术风格上的差异,但是在总的框架上来说,都是一个行书书法体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王羲之的书法和学颜真卿的书法,没有任何难以选择的地方,毕竟王羲之和颜真卿是相通的。

唐代是发展王羲之继承王羲之最好的一个时代,也是创造性最强的一个时代。是王羲之书法在唐代得到了全面推广和发展的一个时代,在唐代的书法家当中,还没有一个是泥古不化的。

其中颜真卿就是天才的把王羲之的书法向雄健的方向推进了一大步,开创了帖学书法里边豪放派的风格。

这就好比中国的宋词,原来只有婉约派,后来又有了豪放派,共同形成了一个互补的宋词高潮。同样是一个词作家,比如说,像苏东坡,他既是婉约派又是豪放派,所以我们认为,从书法的角度来讲,我们学王羲之和学颜真卿是没有任何冲突的。

这是我们从两个书法作品都是墨迹的意义上比较而言的,如果我们从书法的拓本上来比较的话,我觉得学行书,如果你的基础还没有打好,最好还是从王羲之书法体系的《圣教序》开始比较好。

因为《圣教序》是集王羲之行书的一个碑刻字帖,这个字帖不是墨迹,所以更加强调了王羲之书法温婉和雄健相结合的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温婉的角度来讲,王羲之的书法本身就是中和温婉的这样一个书法风格,这是王羲之书法的骨体。而颜真卿是雄健奔放这样一个风格的体系,这是颜真卿的书法骨体。是两个互相不能改变替代的的书法特色。

而《圣教序》中和了王羲之的帖学和碑学两种字帖的特点,所以我们从王羲之的《圣教序》开始学习行书,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王羲之的《兰亭序》一直被认为是最难学的,它的难点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它温婉那个魏晋韵致非常难学,如果你再把它弱化了,就显得没有那样一种力度,如果你再把它强化了,它就又没有《兰亭序》本来的那种味道了。

所以,学习《兰亭序》很容易走向好几个极端,要么枯燥无味,要么软弱无力。但是我们学习颜真卿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如果书法的基础不好,你也会写出它雄健的那种气质。所以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稿》这两个字帖都各自有它的难度,因为这两个书法作品都是代表了两种书法风格的最高峰,也就是婉约派的风格和豪放派风格的最高峰,因此都很难学。

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建议首先把自己的行书基础打好,再去学习《兰亭序》或者是《祭侄稿》。

从这个愿望出发,还是从《圣教序》学起是最好的一个选择了。

其次,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看在行书里边我们更倾向于什么样的风格,哪一种风格更符合自己内心的需要或者美学的追求。

如果我们喜欢奔放有力的,我们就学颜真卿的行书,如果我们喜欢温婉这一路的书法,我们就学王羲之的书法。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没有任何难以选择的疑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知道你为什么非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到底是有意提出还是无意提出,我觉得没有多少严格的道理。

这就好比我们学楷书一样,到底是学欧阳询的对,还是学颜真卿的对,还是学褚遂良的对?其实我们选择哪一家都可以。

学行书也是一个道理,我们选王羲之是对的,我们学颜真卿也是对的,毕竟他们都是一个系统,仅仅风格不一样而已 所以,我们在选择书法风格的时候,尽量选择跟自己的性格比较协调一致的,这样我们学起来就比较顺心。

再说,每一个书法家也不是铁板一块,王羲之也有不同的风格倾向的行书,颜真卿也有不同风格倾向的行书。例如颜真卿的《刘中使帖》就跟《祭侄稿》的风格有很大的差别。那么你学颜真卿书法的时候,为什么不提到这个字帖呢?

  • 颜真卿《刘中使帖》局部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我们明知这种风格跟我们的性格不合,但是我偏偏要学跟我的性格相反的风格,这也是一种逆向学习方法,可以尝试一下,有时候能倒逼出自己,改变自己,或者形成新的美学趣味追求。

但是我们不知道你是在初学的阶段提出这个问题,还是在比较深入的一个阶段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学习书法是长期的,我希望你们不要太刻意的计较,学这个对还是学那个对的问题。学哪个都是对。因为毕竟我们不是学一天两天的事情,好像我们要坐早班车,到底是8:00乘车还是10:00乘车,这个差别是很大。我们学书法是比较漫长的过程,一晃就是几年十几年。时间的跨度比较大,因此学哪一个字帖都不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未来。因为学哪个字帖都是学基础知识,都是打基础,都是练功夫,同时也是互相补益的。如果发现不喜欢,马上就改,一点也不会晚。不知你是不是认同我的这些说法,欢迎你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本文195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