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华夏文明史上遗留下最为璀璨的文化瑰宝。对于读唐诗,我们的老祖宗一直有这么一句话流传下来,叫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就是说,对于唐诗,如果你每天老读老读,读久了,读熟了,有时候也能随便吟诵出几首“充学文”,当然,唐诗读多了自然会作诗的人也不少。而现今的情况是,随着汉语言文化逐渐在国际上流行,中国的唐诗,其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的韵调,不但中国人爱读,甚至包括世界范围内的一些老外他们也对中国的唐诗饶有兴致,不但能读,干脆有些人连“吟”也都不在话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仙李白(左)剧照

“外国人能理解唐诗吗?”不少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觉得,在理解上,也许有人可以真理解,但大多数的情况是,只能算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也就是当作一件艺术品来看待,个人凭借对中国文字的感官“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中国唐诗的意境

汉语文化受宠全球升温:外国人熟读熟背唐诗“见奇不奇”!

尤其近些年,汉语文化的学习在全球升温不断,中国的唐诗也跟着汉语文化的兴起的浪潮,在世界范围为更多的人所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名北美外教的孩子正在Lingo Bus学习中文

当你外出遇到一个老外,他突然说出一口流利的中文,请你不要为此感到奇怪!当然,如果你遇到老外能够顺口背出一则唐诗,那么,你也更无需惊讶!因为,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能够背诵出唐诗的老外已经不算什么稀奇事了。

对于老外爱上中国唐诗的故事,早在两年前,也就是2018年,就曾经有一则视频引起无数国人围观惊叹!而且,仅仅在短暂的几小时内,该视频点击数量瞬间突破十多万。

究竟是怎样的视频这么走火呢?其实,视频的内容,就是大约有200多位老外聚集一堂齐刷刷地朗声背诵中国盛唐时期,由著名诗人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018年,200多名外国人一起诵唐诗。

而这些老外当时所在的地点是在美国的盐湖城,当时参与一起背诵唐诗的人数多达200多人。令人倍感惊讶的是,这些老外不但可以用饱满的感情,将该首唐诗背诵得流畅无比,而且发音还很准确,句句吐字清晰!这令不少中国的网友纷纷深感自愧不如。

有网友直言:“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老外一起读唐诗,没想到中国话在全世界这么火。”更有网友感叹:“领读的人比我读得还标准”,“我觉得我是个假中国人”……诸如此类。

据悉,该视频里的主角们,领读者他们是来自某教育机构的北美外教,往常,他们通过与中国学生之间的“跨洋”交流,深深地迷恋上了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唐诗,他们的诵读,仅看视频中的样子,几乎已达炉火纯青的程度。

领读唐诗的外教们

由这一在当时火遍社交网络的“外国人集体背唐诗”事件,足以说明,唐诗对一些外国人而言,会读更会有人背,而且逐渐在成为一种“中国话”走出世界的流行趋势。

说到此,我又不得不想起,就在最近,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特朗普,他为了击败同是总统候选人的拜登,也开始拿“中文牌”当挡箭牌的事了。

特朗普表示:“我输了,全美人民都得学中文!”,尽管,这是特朗普为了在2020年的总统大选中击败拜登而胜选,以此企图吓唬网民而胡乱吹哨的话,但这也足以说明,近年来,中文在国外的确挺受欢迎,自然,唐诗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和背诵已经不算什么稀罕事了。

外国人传承的唐诗内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外国人会读会背唐诗,然而,唐诗中所表达的真实含义,外国人是否也能真懂呢?

我以为,这个问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从小一直在中国长大的外国人,也许他不但会背唐诗,也许是可以准确领会唐诗中所表达的真正含义,但如果是“半道出家”开始爱上中国话的外国人,他们学习背诵中国的唐诗,在对真实含义的领悟上,他们中的绝大数,对唐诗的理解,是属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 因为,唐诗在外国人眼里,他是被当作一种文化艺术的兴趣来看待,而非文字,更别说唐诗本来就不能单靠字面意思全部做解的。

这里,我们还是拿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一个典型事件来做说明。

1999年,德国的交响乐团来华演出,他们带来了由奥地利著名作曲家马勒在1908年所作的经典作,叫做《大地之歌》。

据《大地之歌》原作者马勒自己的介绍,他的这首《大地之歌》,是选取了中国唐代的六首唐诗翻译而来做成诗歌,在这六首唐诗中,有两首是李白的。《大地之歌》分为六个章节,分别用女中音,或男中音,再加男高音加上乐队演奏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勒的音乐创作

于是,很多对唐诗感兴趣的人,包括一些专门研究唐诗的学者,以及广大的唐诗爱好者,他们听闻后,都纷纷跑去欣赏这场由中国唐诗翻译而来的著名演唱会《大地之歌》。

接着,后面发生的奇怪事,让这群在场听《大地之歌》的人群集体茫然不知所措 ,哑哑然无言以发!因为,在场的所有人,没有一个人能够听出来,或者说是猜出来,《大地之歌》到底演唱的是中国唐诗中的哪六首,甚至连一首都听不出来。

难道,中国的《唐诗三百首》收录有失,或者是这个将中国唐诗翻译后,编写成歌词的人,他的阅历太过丰富,他曾经拜读了我们华夏儿女都不曾拜读过的唐诗遗本呢?

总之,这件事,当时惊动了许多国内研究唐诗的著名学者,他们对奥地利著名作曲家马勒写成的《大地之歌》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研究,结果都是无功而返。也就是说,这个谜底,成了中国“唐诗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此后,数年时间里,集合了国内和部分旅欧、旅日,甚至外籍唐诗研究名家的集体智慧,对《大地之歌》所演唱的六首中国唐诗,依然还有部分章节歌词的来源,直到现在都一直存在着争议。

《大地之歌》为何如此难以“破解”,真个应了李白的说法“难于上青天”。不就是翻译了六首中国的唐诗吗?而且用马勒自己的曾经说的话说,在这六首唐诗中,有两首他选取了李白的诗。难道在中国的唐诗里面,李白还有流落国外,国人不曾发现的部分诗集?答案,显然不太可能。

经过多年以后,人们终于发现了《大地之歌》为何如此晦涩难懂的真实原因:

第一、《大地之歌》成作的过程,前后经历了三个人之手:戈谢、哈依曼、马勒。

第二、外国人翻译古诗,对古诗用词的理解和我们理解的思维方式,不一样。

第三、《大地之歌》中六个乐的六首唐诗,起先由法国女作家戈谢译成法文,编入《玉书》,后又经由德国作家哈依曼由法文转译成文,最后再经由马勒谱成乐曲。

记得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么一句名言:“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大地之歌》成作的过程中,先后经过三个外国人之手,翻译着,编写着,以外国人喜欢对文字的直译,他们的翻译风格是,文字面,有啥说啥,没啥不说。特别是,外国人更加计较细节,他们在翻译中文字时,喜欢把生僻的字翻译得很透。再加上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后的成作,其中的意思表达,自然会和原唐诗要表达的真实意思相去甚远。于是,当人们听完《大地之歌》,以至于历经多年都猜不透这部歌词作品,到底是翻译讲述了中国的哪六首唐诗。

以戈谢的翻译风格,我们以《大地之歌》中的第二乐章,李白《客中行》为例: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那在戈谢做翻译时,他对李白《客中行》里的这四句诗,又是如何来做的翻译呢?

以该诗第二句的“琥珀”为例,她将“琥珀”拆成“琥”和“珀”两个字,然后又分别将“琥”字拆成“玉”、“虎”,将“珀”拆成“白”、“玉”,然后来逐字进行翻译。

李白《客中行》

对于李白这首《客中行》,戈谢最后翻译过来的诗歌含义大致是这样的:

“白瓷青亭伫在小池塘上
翠色拱桥如虎背,弓踞在亭岸之间
亭阁中有一群好友相聚
鲜著玉戴,肆酒喧哗,笔颂抑扬
他们的罗袖高挽
丝冠挣脱了礼缚,盘上他们的颈领
池面宁澈如镜
清晰灼映著池畔亭间的一景一物
白瓷青亭中的欢腾喧嚣
也倒映在这水镜之中”

看完戈谢在《大地之歌》中所翻译的李白《客中行》的诗句含义,您是不是顿时感觉傻眼了?显然,这如果再翻译成中文过来,与原始的李白的《客中行》绝对是面目全非的类型了,估计不论多么高级别的唐诗专家都很难找到它真实的来路。于是,中国“唐诗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也就这么诞生了!

结语:

诗仙李白(左)剧照

中国的唐诗,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其格律韵调吸引了无数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吟诵,然而,唐诗在写法表达手法上的最大特点,往往以点写面,以咫尺写天涯,更带有意像发散无限的想像空间,如果让外国人完全读懂唐诗,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应该算是个相当艰难的任务。唐诗充其量,在外国人眼里,就是一种文化的好奇,是当作可以品鉴的文化艺术品形态来进行分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