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湿气乃万恶之源”,在致病的六淫邪气中,最难治疗的就是湿邪!

十人九湿,任何时候,男女老少都有可能被湿气趁虚而入。如果你有以下症状,那么说明你有湿气了。

总是容易困倦、不爽、皮肤油腻、食欲减退、不是拉肚子就是便秘……即使呆在凉爽的空调房里,还是感觉倦怠无力、睡不好,去医院检查,也没有发现什么大毛病,这究竟怎么了?

其实很有可能是滞留在我们体内的湿气加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湿气的人身体会出现多种不适

一、湿邪为病,今年尤盛

体内湿气的来源有两种:一是外感湿邪;二是脾的运化功能失调导致湿气内生,两者结合就更严重了。

二、暑气挟湿,外感湿邪

今年入夏以来,气候以湿盛为主,气温不断升高,雨水又多,天暑下逼,地湿上蒸内外湿邪所迫,两湿叠加,暑湿更盛,人处在又湿又闷又热的环境中,如同蒸桑拿或是穿湿衣服的感觉。

外湿可内传脏腑,易使人有头疼、身重、胸闷不饿、汗粘、四肢困倦、不清爽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大家都喜欢待在凉爽的空调房里,暑湿之气跟空调房中的寒邪之气结合,形成寒湿,容易侵犯人体,损害脏腑和脉道,出现下肢发凉、麻木、疼痛、头疼乏力的感觉。

三、脾失健运,湿邪内生

体内有湿,除了气候的外在因素,更多的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造成的。现代人饮食口味比较重,吃得也油腻,又缺乏运动,很容易出现饮食积滞的问题,夏季天热又贪凉,喜食冷饮、瓜果,不仅加重了脾胃的负担,还会损伤脾阳

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会潴留在体内。人体就会呈现阴盛阳虚,湿邪内郁,出现口苦口粘、舌苔黄腻、上火、胸脘痞闷、头脑不清醒等症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脾虚生湿气,湿气又会加重脾虚,内湿与外湿又互为因果,不及时祛湿,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成为一些慢性病元凶,更有可能导致风湿等极难根治的顽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湿气不除,百病丛生

“湿气”重,给人带来最明显、最直接的影响主要有:

◎“湿气”会影响人的皮肤、容貌、体型。一旦被其缠身,皮肤和头发油腻、毛孔粗大、暗黄无光泽、黑眼圈、痘痘和色斑慢慢都会出现;

◎“湿气”会让人变胖。有些长期被“湿气”困扰的人,尝试过多种减肥方法,但体重却在逐年增加,因为没有对症,小肚子去不了,下半身瘦不了,甚至整个人还会浮肿;

◎“湿气”会诱发种上千种疾病,而这些疾病大多数难以被彻底根治。中医湿病论治学中认为“湿气是万恶之邪”,湿邪存在体内久了,会影响人体的气血流通,气机流通不畅,会诱发脾胃、肝胆肺等各脏腑的疾病,湿邪聚集到一起可以生痰,甚至会引发结节和肿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痛风、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和湿邪有关。专家提醒:体内有湿,用再好的药,都如同隔靴搔痒!

“湿气”的影响涉及五脏六腑,祛湿刻不容缓。

五、祛湿有“妙”招,轻松赶走体内湿气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外界的环境,但却可以自我调整。在相同的环境下,有的人容易被湿邪侵犯,有的人就没事,这就和自身条件有关系。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功能虚弱的人,就容易被湿邪侵犯。

所以想要祛除湿气,必然先调脾,以健脾利湿为主脾胃好了,人体自身的排湿能力自然就变强了。

健脾利湿,祛湿茶有独特优势,其性味平和安全,以图缓治收工,循序渐进,能真正做到健胃养胃,利水渗湿,改善体质。祛湿方早在《黄帝内经》中早已记载,在明清时期祛湿理论已经发展非常完善。

《黄帝内经》创造了鸡矢醴、泽泻饮、兰草汤和半夏汤4首中药方剂,均可用来治疗湿病。在《黄帝内经》奠定祛湿法的理论基础上,张仲景开辟辨证论治之先河,唐宋金元时期,祛湿法出现了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局面。明清时期祛湿法理论日臻完善。现临床常用的祛湿剂有20种。祛湿剂的配伍可以有祛湿药与理气药、健脾益气药、解表药、清热药、温阳药等配伍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方虽好,但古今生活方式差异大,现代人的体质跟前人相比有所不同,若一味沿用,未必适用。

因此,湖南中医药大学创始人之一章亮厚老教授(曾接诊华国锋、胡耀邦、费孝通等领导人),根据古典《兰室秘藏》(元·李杲撰,成于公元1276年)中收藏的“中满分消丸”为配方依据。结合自身多年临床实践,在原方15味的基础上,改用以“显齿蛇葡萄叶、栀子、白扁豆、大麦、黄精、 山药、砂仁、玫瑰花、陈皮、茯苓、枸杞、人参”等12味药食同源的中药材为配方,制作出了灵藤 显参木湿茶,可以健脾利湿、消食导滞,非常适合肥胖、有痰、慢性腹泻、不思饮食、有气虚症状,脾胃运化能力差,吃的东西不易吸收,反而转化为,导致肥胖的人群。

想要祛湿,一定要坚持喝祛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