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出台的苏州市人才落户新政实施已满百日。截至8月10日,全市共有40051人次提交正式人才落户申请,申请人数已接近去年全年申报人数的九成。有六成以上通过“先落户”申请落户。“先落户”审核通过人数中四分之一已在苏就业。申请对象整体呈高学历、年轻化态势。落户热门单位相对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

每年成千上万的外地人,来到苏州。其中优秀而拼搏的那一批,经过艰辛的生活筛淘,最终成为了“新苏州人”。

在苏州,这些外来而久居的外地人,他们现在的生活还好吗?这里透过几篇“新苏州人”的自述文字,来品一品他们的酸甜苦辣。

苏州——哈尔滨:故乡还是他乡?

作者:李爽

前段时间,国内某家媒体因为要做一个关于“故乡”的明星诵读项目,邀请我的好友组织关于各城市的文稿。

她说,姐,苏州肯定你来啊!或者哈尔滨~我当时信心满满,答应下来。

结果眼见DDL临近,却一个字都没憋出来。

最终不得不放弃了“近距离接触一线明星”的机会~

这件事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与苏州和哈尔滨两座城市的关系,我发现,在审视过后,竟然有那么一点悲伤。

无疑,我是热爱苏州的,在我毫不犹豫接下苏州联通的OFFER之前,我就已经知道,我希望自己能够与这座城市发生更多的故事。

离开学校,生活才真正开始了。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同时拥有探索与奉献的热情,不确定具体细节,但苏州破旧又狭窄的巷子、能在手背上拧出水的梅雨季、虎丘后山成片的二月兰、巴城老街上的青团子都深深吸引了我。它们成了我想要去了解的文本,我也通过做博物馆的志愿者、AIRBNB的房东以及穷游的领队逐渐融入它的叙事之中。

我自以为我已经是一名“合格”的“新苏州人”。

因为那种自我身份的认同契合来自外界的建构。

可这种自信的消失就发生在去构思写作关于苏州这个“家乡”的文章时,我发现,一切变得失控了。因为我与苏州,在热爱之外,仍然有着某种不可名状的距离,我很困惑,那到底是什么。

直到有一天,我的前领导在我转发的一条关于阊门的朋友圈下留言,她说,皋桥头的生煎,是小时候的“下午茶”。

我恍然大悟。

原来,我无法强迫自己将苏州放在“家乡”的语境下进行阐释,是因为我们在时空上缺少“共情”。皋桥头的生煎再好吃,对我来说,那也只是一个好吃的生煎,永远无法成为我小时候的“下午茶”。

这种受限于时空上的“共时性”,其实就是一种无法补救的交集。因而当我竭力地想要从一个“苏州人”的角度描写苏州时,情绪上的尴尬才变得让我无法容忍。

于是,我意识到,我其实没有那么“苏州”。

我关于苏州的身份认同,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就像前几天晓一同学说的,我是山东人,为什么要叫我“新苏州人”,我就是山东人!

我理解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一想到自己写的东西有可能能被某个一线大牌来朗读,多少还是有点吸引力,所以我想,既然苏州写不成,要不写写哈尔滨吧~

可以预见,我又失败了。

不怕你笑话,去年九月回哈尔滨,出门遛弯前,我特意打开了马蜂窝……

回家旅行,我发明了一个新概念。

坦白地讲,在我还生活在哈尔滨的时候,我对这座城市一无所知。记忆中,童年是冬天故意穿着脏脏的衣服在红岩小学的溜冰场上恣意的打滚儿,十三四岁是上课忍不住偷吃藏在课桌底下的饼干,和把情书交给老师。

小学五年级前的生活算很平静,我是胡同里的野孩子之一。翻墙偷菜捉蜻蜓,因为与哈尔滨动物园仅一墙之隔,早上孔雀叫,晚上老虎嚎,倒也不觉得新鲜。

后来胡同里的老房子拆了。生活半径的扩大也并没有让我对哈尔滨这座城市多一些了解,因为生活依然单调,缺少探寻的欲望,我们习惯性地把周围的一切当作自然。

太容易得到的,我们不会珍惜。

人和城市的关系,也是如此。

现在想来,很是后悔。因为年少时只想逃离,急于同过去的生活切割,似乎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甚至每次回家,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种不屑,那是多么可笑的幼稚。

有一次我和朋友讲起,我说,每次我从苏州回到哈尔滨,都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似乎在苏州发生的一切,都是一场梦,而我的生活,始终在这里。可是当假期结束,回到苏州后,我又会有一种哈尔滨才是梦的错觉。

最近几年,媒体一直唱衰东北经济,作为扶不起来的“共和国长子”,东北确实有许多说不出的痛。那种晦暗的社会氛围和乐观热情的东北人性格似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东北曾经的辉煌也成为许多公众号自媒体用来“今非昔比”的必备素材。

但我与哈尔滨,也是疏离的。那种感觉是一种自以为亲密的陌生,是欲说还休的不能,更多的是错过。我错过了对它的了解,也错过了当下的发生。

路过无数次的工人文化宫竟然是当年的日本军官俱乐部,汇集世界公民的老道外也是2019年才真正地认真走过……还有很多角角落落,我离开了它,也就错过了它。那种与故乡的牵绊,是直到离开10年之后,才意识到的遗憾。

我的故乡,停在了我的年少时光。对它而言,我是如此浅薄。

所以,苏州和哈尔滨,我都写不出。

我与苏州没有过去,我与哈尔滨没有未来

所以我在想,也许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困惑。

在人口流动如此频繁而巨大的社会中,不知道那些和我一样,远离故乡在外谋生的人们,是否也有着同样的认同难题。

琐细而真实的个人生活

作者:绿巨猫

哈哈大笑之后,觉得我们活着真苦!

我在苏州一家公司里当普通职员,4000元是我扣税扣保险后的全部工资奖金,全年大约5万年收入。(标注为2014年的文章或许更早

作为一个本科学历,几年前从上海前几位的著名大学毕业后,我这个工龄的办公室职员来说,这个待遇很普通,也很普遍,工资高的人也有很多,但基本上是管理和高级技术人员,工资低的也有很多,大多是刚参加工作或学历不高的。我这个收入算是中间层的。

像我们这样在苏州谋生活的单身汉,饭一般是不做的,因为自己做饭跟吃快餐花费差不多,早餐我买一个面包和一瓶牛奶,这需要3块钱,中午吃一荤一素,晚上吃两个素的盒饭,加上早餐钱全天15元差不多了,这样每月饭钱大约450,加上偶尔跟同事朋友下馆子吃饭喝酒花的钱,一年花在吃上的钱基本是6千元。

我在园区租了一套40平米的公寓住,高层带电梯那种,1200元的月租并不算贵,加上管理费和水电煤气及日常用品每月共1600元左右,一年下来要2万。

吃饭和住房是生活花费的大头,固定的开销还有交通和通讯费,交通费并不贵,每天公车来回,一个月也就1百多,固定电话和手机费各100元,这些全年加起来4千差不多了。

因为在写字楼上班,衣服是要求穿的正式些的,夏天常见的装束是衬衫领带配西裤皮鞋,上周末我到市区人民商场里逛了逛,发现一套便宜的夏装配下来要1500 (衬衫300,领带200,西裤400,内裤80,袜子20,皮鞋400,皮带100,都是本地品牌,进口品牌西裤就要1000一条),冬天加穿西装和羊毛衫一套3000。我每两年换4套夏装,3年换2套冬装,加上一些平时穿的休闲服装,一年总共6千元服装花费。

除去这些,每年还会有7千左右的其他开销,这包括平时买书、学习、上网的费用2千,每年回家过年的来回路费1千,以及过年孝敬父母各2千。这些就是我正常生活的开销,就生活质量来说并不过分,稍微奢侈的消费一点都没有(如、打的、泡酒吧、唱KTV、旅游等),全部加起来每年4万5,因此我可以余下5千元。但是要保证一年都不感冒发烧,不然上两回医院这点胜利果实就不保了。

我以5万的年薪,每年可以存款5千,很正常的活着,但工作几年后,我发现问题来了,原因是我突然发现自己快30了,女朋友还没一个,父母开始催我赶紧结婚。是啊,男人三十而立,事业还没立起来可以慢慢来,家总还是要成的吧。于是我怀揣着6年的积蓄3万块,准备找对象结婚。

在苏州的办工室女孩大多都很朴实,这可能是务实风气的影响,所谓女白领出入打的,衣服非世界名牌不穿,吃饭要去法国餐厅,男朋友非洋人不谈的风气基本没有,要有也是个别人。但这并不等于她要倒贴你,虽然不要你养活,但也不能因为跟你结了婚还要倒贴2千块给你,曾经某位网友说过,幸福稳定的婚姻,其经济基础是丈夫收入为妻子的1.8倍,靠,也不晓得他咋算出来的,但想想也是符合一定现状的。

因此我要找一个跟我一年薪5万的MM是不利于稳定的,其实即使我愿意人家也不会嫁给我,就算年纪快30了,长得对不起观众也不嫁我。而年薪3万以下的MM们,长相不错的要把相貌折合成10万~100万年薪计算,所以更不会嫁我了,所以门当户对的对象是年薪3万,长得基本对得起大家的女孩。

经朋友介绍,我认识了女友小琼,经过一年的恋爱,我发现小琼真是个体贴的女孩,她从来不要求我买贵重的礼物给她,下馆子也是去中式小馆子,出门不打的,衣服不买名牌,偶然看看电影,情人节送卡片就行了。她说两个人过日子,只要大家真心相爱就好,并不需要那么多的虚荣。天啊,真是一个伟大的女孩,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居然还有这么纯朴善良的女孩,我太幸福了。因为感情太好,忍不住上了床,又因为好的安全套要3、4块钱一个,一个月套钱就要好几十,所以为省钱买了1块钱2个的次品安全套,在花掉1万元拍拖款后并且避孕失败后,我决定跟她结婚。

于是我们准备买房,在苏州安个家。现在园区内的房子均价已经过6000了(标注为2014年的文章或许更早),哪怕是不起眼的二手楼,大多也开出4、5千的价格,我们看种一套80平米的房子,这并不算奢侈,首期和简单装修一共要30万。女友年薪才3万,跟同事合租的宿舍,当然不会有存款。所以除去我现有的2万元,我还要凑28万就可以付首期了,如果我每年存5千,48年后我就可以按揭买套自己的房子住,但我们不可能48年后才结婚啊,所以我决定跟双方父母借。说是借,其实就是讨,因为借了也不可能还得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双方父母都是疼子女的人,而且都还没在退休前被下岗,一辈子存了十几万,如果我们把这钱都要过来,应该可以凑够首期和装修钱。父母养老还有一点退休金,只能让他们省着过了,平时让他们多锻炼身体,只要下半辈子不生病,应该可以过下去。

想好了买房的首期,我们开始考虑结婚的花费,客是要请的,婚纱照是要拍的,蜜月是要度的,可以从简但不能不搞,不然就不叫结婚了,叫同居。于是我们决定用2万元请客,3千元拍婚纱,2千元到江苏省内旅游渡蜜月,够从简的了吧?这样需要2万5,我每年存5千,5年后就可以摆酒办婚礼了。

但是我们能等到5年后才办婚礼吗,这样不行吧,那时候孩子都4岁半了,他还要跟幼儿园老师请假说,老师今天我要参加我亲爹妈的婚礼。所以我们决定跟同事先借3万,2万5结婚,5千块留着生小孩,这笔钱分6年还清,我们可以把我现在每年孝敬父母的4千元钱和她孝敬父母的1千元钱拿来还债,父母就不孝敬了!

买房、结婚的钱我们想好了来源,就开始考虑已经怀上的孩子和以后的全家人的生活费用。因为房子贷款了50万,每个月按揭3千多,加上物业管理费、水电、管道煤气、电话费等等杂费一年就是5万 5,一家三口伙食费及跟同事应酬的钱一年2万,交通费全家一年4千,服装费3人一年1万(不去商场买),小孩上幼儿园每年1万5,其他费用如回家看父母的路费,买书上网的费用,日常生活的其他费用等等一年6千。其余所有需要花钱的娱乐一律不搞,够省的了吧,全部加起来每年将近10万。

也就是说,如果我买房结婚生小孩后,还是正常的过日子,我每年5万年薪,小琼3万年薪,每生活一年要负债2万元,如果算上一家人看病、父母养老和预留小孩读大学的钱,一年负债5万元以上。如果不买房而租房住,每年可以节省2万,不养小孩可以节省2万5,不养父母又可以节省5千,再加上一辈子不生病,这样我们两口人就可以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平了。但这可能吗?小琼嫁给我,没自己的房子住,不能生养小孩,不能负担父母,还不让生病,她还嫁给我?

于是我把仅有的2万元存款全部给了她,对她说,你去医院把孩子拿掉,我们分手吧,你以后找对象一定要找一个月薪1万以上的啊,我们是没有这个缘分了。

与小琼分手后,我消沉了很久,我并不需要过奢侈的生活,只是住自己的房子,养一个孩子,给父母养老,这很过分吗?数个月无法从痛苦和迷茫中缓解过来,直到有一天在天涯上看到另一个苏州网友的帖子"在苏州300元过有钱人的生活"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不懂得生活。

于是我把现在租的公寓退了,找了另外7个志同道合的人,在公司附近的农民村(苏州原居民的村子习惯叫农民村,里面的出租屋叫农民房,条件如何在苏州住过的人体会比较深)中租了房600元,共8个人睡,4张上下铺,水电杂费分摊,总共100元每月。因为住得近,走路上班不用交通费,每2个周末坐公车出一趟门,一月10块够了。

早餐也不吃面包牛奶了,改吃2个5毛钱的包子喝白开水,另外农民村里面非常多小饭店,其中有一种就是像食堂一样摆几大盆菜在门口给你选,一份菜1块或2块钱,饭和汤1块钱任吃。中饭和晚饭我们8个人每人凑2块钱,要几个菜,然后花4块钱买4个饭盒的饭,饭压实装满,够8个人吃。虽然那些菜用的油味道有点怪,但吃不死就行了,关键是每天只要5块钱伙食费,每月共150元。衣服也找到好地方买,火车站钱万里桥小商品市场某个角落里有6 元衬衫,8元西裤,领带5块,内裤袜子各3块,皮鞋15一双,西装20元一套。但就是质量太那个,洗过水就有点歪。衣袖对不直。这样每月服装费40元差不多了,还经常可以穿新的。

娱乐方面也有招,村里有不少路边书摊,10元一本,很多人会去买,我到书摊上看书,但不买,看个把小时回家,明天接着看,个把星期就能看完一本。发工资的时候,就去网吧上网,2块钱1小时,上网看帖子。当然也有比较刺激的娱乐活动,农民房建得很密,经常是你家洗手间直接对着他家客厅,天黑的时候,把自己房里灯一关,如果对面租房的是女的你就发(发达的缩写,好运的意思)了。所以精神生活就开销是每月20元上网费。

通讯的钱更好省,固定电话不装,用公司的,手机用动感地带10元包月,来电显示也不开通,因为没用,我不接也不打电话,只发短信。

医疗方面主要靠平时锻炼,不生病就不用花钱,万一生病了就扛着,反正年轻扛得住。

其他费用如卫生纸啊,肥皂啊什么的还是要用的,没女友安全套也不用了,自己动手就可以了。这样每月杂费只要花个20块钱。

如此一计算,100房钱+10元交通+150伙食+40服装+20娱乐+10通讯+20其他=350元,一年才用4200。老子一个月的工资就差不多够一年生活了,真TM爽啊,太幸福了。难怪GDP年年百分之十几的增长工资水平却往下跌,原来是工作一个月可以养活自己一年,剩下的十一个月没有生活压力就很难积极工作了。

所以说,要老婆干嘛?要小孩干嘛?要爹妈干嘛?只要转变观念,像我现在这样,不养父母,不讨老婆,不生小孩,不供楼,不坐车,不生病,不娱乐,不穿商场里卖的衣服,不吃正规快餐店里的盒饭就可以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谛!

这样的简单的要求我们要满足不了,我们错了吗,我们只想活着而已!

你好啊,新苏州人,欢迎回苏!

作者:苏大小师妹

最近,朋友圈里流传着这样一张图,光从这个数字来看,苏州落户政策放开之后,最直观的就是——来了好多人!

人才新政从五月一日起正式实施,如今半个月过去了,不少人已经通过人才落户的方式成为了一个新苏州人。

前几天,苏州的第一张准迁证发出,就在姑苏区

小师妹也有位关系很好的师姐正在准备落户的事情。

前两天一起吃饭喝酒,酒酣耳热,聊起了对这座城市感情。

01

我和师姐都是算是北方人,淮河脚下,谈不上粗犷,也没有江南的温润。所以,向往北方的豪迈,更憧憬南方的柔软。

儿时学过一篇课文,讲的是园林。

西方的园林,讲究整齐划一,树要修剪成整整齐齐的模样,像一排排卫兵;但中国的园林,则讲究天人合一,要精雕细琢的自然,看似漫不经心却处处都是谋篇布局,尤以苏州的园林为主要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州园林

这是苏州第一次在我们心目中留下印象,一个古典的大家闺秀模样,高不可攀。

师姐毕业后就来了苏州工作,直到如今;刚来苏州不久,她写了一篇文章,那时我恰逢高考,看到文章里描绘的点点滴滴的苏州的面貌,只觉得那是我离开了许多年的故乡,于是脑子一热也来到了苏州。

现在依然能够回想起第一天来到苏州的天气,阳光灿烂,初秋的暑气有些逼人。

师姐带着我去了同里古镇,她说这是她觉得苏州保存得最好的一个古镇,那天的天特别蓝,我穿了一件蓝色的衬衣,在一个挂满红色祈愿牌的庙前走过,我没有祈愿,只默默地在心里说了一句:你好啊,苏州

/摄影:数年前的小师妹

一阵风带着不知哪个湖面上的清凉,将祈愿牌吹得噼啪作响,像是夹道欢迎的掌声。

/摄影:数年前的小师妹

见到了儿时课本里学过的苏州园林,形态各异的花窗,飞翘的舫檐,曲折的小径,还有操着一口软糯吴语的老人……一切的一切,都那么新奇,可是又那么熟悉。

一切都很像梦里的模样。

02

师姐说,她去抢过头汤面。

她起了个大早,冬天的苏州有点冷,城市似乎还没有苏醒,但面馆里热气腾腾的模样,她一下子看到了人间烟火气,她点了一碗三虾头汤面。

/图源自网络

她说,那是她吃过的最好吃的一顿面,尽管她当时正在吃着她最爱的火锅,但她脸上的回忆和陶醉,仿佛穿过了遥远的时光,回到了好多年前的那个热气腾腾的早晨。

用她的话来说,那是俗世的幸福,是往后很多年里回忆起来都带着亮色的温暖,是生命的一个重要节点,尽管那仅仅只是一碗面。

苏州就是这样神奇的一个城市,只用一碗普普通通的面,就勾住了一个人魂,让她欲罢不能。

我没有抢过头汤面,但我尝试过去抢头香,当然,人太多,我连寒山寺都没进得去。

/小师妹摄于某年正月寒山寺

那一年的元旦,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人山人海,和几百年前的张继不一样的是,我和成千上万的人挤在一起,手里捏着一个氢气球,大声地倒计时——5!4!3!2!1!伴随着寒山寺的钟声、一起放飞气球,许下新的一年新的希望。

那是我经历过的最有仪式感的一个跨年。

也是那一次,我才知道,寒山寺原来不是建在寒山上,而是有一个人的名字叫寒山,他和拾得有一段佳话,被称为“和合二仙”,后来去寺里烧香,也总是要拜一拜,求一求姻缘的。

03

对苏州的记忆,还有很多,疫情期间在老家,却无时无刻不盼望着回苏州。

是的,不知不觉,苏州成了我要“回去”的一个地方。

要回来陪一陪那些小桥流水,陪一陪那些粉墙黛瓦,陪一陪那些风花雪月。

刚来苏州的时候,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诗就是“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这句诗似乎成了苏州特有的一个符号,苏州的水多,家里人也常说,苏州的水土好,我这些年倒比从前水灵了许多,就连脾气都温柔了很多。

/小师妹摄于苏州一隅

师姐也和我感慨:苏州这两年变化很大

刚来苏州的时候,很多地方看着还有点古朴的感觉,现在再看反而越来越年轻了。

比如最近刚做的“姑苏八点半”,师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苏州一直以来就似乎没有夜生活,基本上到了八九点,商场闹市就关门的关门、收摊的收摊,尤其是地铁,十点多钟地铁就要停运,一不小心就赶不上末班车。

/小师妹摄于姑苏八点半

师姐说,有了姑苏八点半之后,加班都能多加一会儿。

她就像很多来到苏州的年轻人一样,很努力,很拼命,只想在这个城市有一个立足之地。

04

这是师姐来苏州的第三个年头。

她还没有遇到意中人,也还没有买上房子,但她准备落户,先迈出第一步。

我在机缘巧合之下走进房地产这个行业,也对苏州有了更深的认识。

当年最早听到的苏州四大古镇——周庄木渎甪直同里,在我心中也有了新的模样。

周庄位于昆山且不谈,木渎前两年在出了几宗地王之后,房价一路上涨;甪直借着近园区的优势,这两年也有不少房企入驻,虽然各项配套差一点但价格在苏州来看还是很美好的;还有同里,自从轨交四号线通车之后,吴江运东的板块也一直很火热……

师姐常常笑我,自从做了房地产之后,张口闭口就是房价要涨、板块好不好、配套怎么样、

户型好不好、赶紧买房,以前文艺爱念诗的小师妹,竟成了一个俗之又俗的人。

我反问:你要买房吗?

她点点头:该买还是要买的

我笑着说:那我更得多研究研究啦,这样你买房我才能帮你掌掌眼,免得你被坑,我这是造福于人的工作,俗也俗得利国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