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时间:2020.08.29 - 2020.09.24

展览地点:李自健美术馆C1-C4展厅

01

展览前言(自述)

FOREWORD

五十年间一心画画,只关心画面,想到个人画展不得不面对诸多我不擅长的操持,使得油画个人画展事宜一直拖延。我非常感谢李自健老师的盛情邀请,他无私的公益构想督促我实现了这次展览。感谢李自健美术馆工作团队的辛苦付出,完成了各项复杂琐碎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次展览选出了一百五十幅油画和二十幅素描,集中了我近十五年的主要作品,得以系统梳理自己的油画实践,向更多观众展示原作,接受社会的检验和批评。

我童年起就热爱绘画,少年时遇到的几位恩师,指导我走上专业学画的道路。在鲁美读书期间,通过严格系统的造型训练和不太重视笔墨的国画学习,帮助我看懂了欧洲古典大师的线性造型。毕业后远走西藏的人生选择寄托了一个叛逆青年的模糊梦想。贡布里希,沃尔夫林,阿恩海姆的著作是自己基本的理论武装,通过劣质印刷品和简陋的材料工具,我开始了油画自学的漫长路程。随着自己对美术史不断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技法史的实际探求,有一个信念越发地坚定起来,在自学中我养成了追根溯源的习惯,在寻源的过程中,看到了真正的典范,是一个个建立标准开创新风的古代大师。精神高度与技术境界无不在大师那里,于是,在20年的实践当中,悟出了"学大师取上法走正路练真功"的道理。先成全自己,再贯彻于教学。越发体会到通过油画源流理解风格演变的重要。从2001年开始,不断地到欧洲考察,看大师原作,堆积如山的画作就像是自己艰难攀爬的阶梯,今天,我越来越不是一个技术至上论者。艺术的目的是精神承载,技术从来都是手段,不完善的技术也可以创造出伟大的艺术,正像结结巴巴也能讲出真理,但是,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把话讲好是绝对应该的。我们既然没有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本领,还是老老实实地把将要渡我们的船造好,这艘船不求漂亮,但求结实。

艺术从来都是精神的载体,也是我们审视和净化自己的归属,在喧嚣之后的文化废墟上技艺是我们的救赎。技艺哪有新旧只有好坏。我好奇于十七世纪西方油画大师作品的神奇,油画在那个时代获得了无上的尊严。相信我们这一辈中国油画家有可能、有空间接近那样的神秘与尊贵。我猜想和实验着400年前的语言方式,表达对眼前生命和事物的无限关爱与欣喜。对于我热爱又熟悉的西藏题材,我仍然是通过他者表现自己,画家终究都是在画自己。古老的西藏是和谐于自然的,我感动于眼前生命的古老形态,也感慨于西藏传统生活方式被现代文明异化的过程。希望通过西藏传达出质朴宏大的直观感受和心灵感动。我最喜欢伦勃朗说的话:“画出万事万物的内在精神,是绘画最最重要的核心要点。”

在绘画日趋边缘化的影像时代,绘画的真实性和现实性不及新闻影像,影响力不及电影。但是我依然坚信绘画独有的静态持久性,制作过程积累的时间感,以及材料质感的丰富性是不会被影像取代的。画起来就是最大的快乐。画笔不会说谎,线条是心电图,画面是测谎器,是最为真切的呈现,是一时一刻最直接感悟的记录,绝无谎言。它们忠诚于岁月又忠诚于心灵。这便是绘画的快乐,所以让人停不下来,欲罢不能。画画治郁闷,治孤独,治烦躁,治寂寞,就是一份简单的干干净净的热爱。

于小冬

2020.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关于艺术家

ABOUT ARTIST

于小冬

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1963 年生于沈阳市。

1984 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自愿申请进藏工作。

1984 年-1997年任教于西藏大学艺术系。在西藏工作13年。

六次入选全国美展

两次获全国美展铜奖和优秀作品奖

应邀四届“北京国际双年展”

六次获天津美展一等奖

应邀六次国际交流展

十余次参加国家级大型美展

多幅大型创作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青海美术馆、西藏美术馆

出版《藏传佛教绘画史》《于小冬三堂课》《于小冬讲速写》《于小冬讲速写十周年纪念版》《于小冬绘画作品集》《于小冬素描集》

▲ 上下滑动阅读

03

作品精选

HIGHLIGHTS

西 藏

我选择画西藏的原因是,在西藏人身上还保持有未被现代文明异化的人类品质。善良、虔诚、简单、和谐于自然也和谐于心志是西藏对我们的启示。

肖像让我们触及灵魂。肖像画是属于善良画家的题材,没有关怀就没有感人的肖像画。被画的对象必须先成为我的朋友,要成为朋友就要通过一起生活,做到相互了解和信任。我只画那些接纳我,配合我工作,允许我画的西藏人。在画中挖掘自己本性里的佛性和古典精神。我崇尚平实、敦厚的画风,认定最直接的方式是最好方式,相信“返朴归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个道理。

▲《阿日扎的小学生》 2008年 186x200cmx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朝拜》 2009年 230x240cm

▲《燃灯节》于小冬 2014年 200x186cm

▲《小僧人》 2016年 150x90cm

▲《角巴措》 2018年 90x70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扎西多杰》 2018年 90x70cm

新 疆

与文字相比,文字出自大脑,总是说谎,或文不对心,画笔不会说谎,那些线条是心电图,画面是测谎器,它是最为真切的呈现,是一时一刻最直接感悟的记录,决无谎言。它们忠诚于岁月又忠诚于心灵。这便是绘画之快乐,所以让人停不下来,欲罢不能。

我们的感受力本该是越训练越敏锐的。真实必是个性化的,那是模特的生命特征,它是肖像画的动力所在。从学画一始,它就是最核心的训练重点。抓住了对象的个性也就击活了我们敏感于艺术创造的个性,技术为艺术而起步,绘画就有了生命的支点,变的妙趣横生,对模特个性的捕捉过程也正是对我们艺术个性的滋养过程。对所画人物只是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变成对一个灵魂的体验,让情感趋动画面。我称之为“手下留情”。

▲《阿依莎汗的家人》 2011年 200X186cm

▲《阿依提拉》 2012年 90X70cm

▲《夏热瓦纳和她的狗》 2014年 90X150cm

▲《镜子》 2016年 150X90cm

▲《古丽扎旦》 2019年 90X70cm

▲《塔吉克新娘》 2019年 90X70cm

课 堂

课堂。观看只是看见真实的存在,观察才是属于写生者的观看,在凝神屏气的那些时刻,写生者把自己个人化的情感判断深深地参与到特殊的观看当中,观察在这一时刻实现。常想起佛经里的“能关与所观不二”。画家的观察就是“能关与所观不二”,写生的过程竟然奇妙地接近了修行者的觉知训练与关照状态。

▲《考前班》 2008年 186x200cm

▲《考前班之二》 2008年 186x200cm

▲《高中生》 2010年 186x200cm

▲《装扮》2015年 90X150cm

▲《冬至》2016年 90X150cm

▲《两个十九岁》 2016年 150X90cm

▲《雷羊同框》 2019年 90x70cm

▲《着衣的任娜》2019年 90X70cm

▲《苏珊娜背面》 2017年 90X70cm

▲《梦海》 2018年 150x90cm

▲《临摹委拉斯凯兹 教皇英诺森十世》 2018年 130X110cm

素 描

绘画象生命现象一样,任何一个局部也不可能脱离整体而存活,更不能脱开整体而谈美丽。格式塔心理学告诉我们:“整体大于局部之合”,局部必在整体中才能发挥更大的效力,“格式塔”即完形之意,完形是指完整的形象,是研究造形整体问题的科学。对整体的把握和调整属人类行为的本能部分,是造化的赐予,因为人类的文明走错了方向,使得我们现在的人类只会局部的、分化的、机械的、分析的、拆解的认识事物。进而局部的个人化的小聪明算计着利益的得失,因而有了同类相残,有了战斗和争夺,有了世界大战、环境的破坏、民族的仇恨、有了美国和伊拉克的战争。整体感是我们每个生命天生具足的佛性,是我们每个生命个体的真实“自性”,即是自然大道和宇宙宏理,即是和平。它就在我们的生命中。绘画要指向它,唤醒它,强化它,发展它,绘画的核心问题是整体问题,在整体的光辉之下素描变成了一个“大素描”的概念。古人早以悟出书理、棋理、画理与禅机、剑法、音律及安邦治国都是相通的,都是整体的问题。“开悟”的时刻是与宇宙整体合一的时刻。

▲《古丽扎旦》 2019年 38x28cm

▲《凯丽比诺》 2019年 38x28cm

▲《索安本》 2019年 38x28cm

▲《萨尼亚》 2019年 38x28cm

▲《孜亚达汗》2019年 38X28cm

▲《两个小美人儿》 2020年 38x28cm

来源:李自健美术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