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地缘看世界】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历史篇> [第52回]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第52回 借荆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赤壁之战结束后的第三年,南郡与合肥战事都已尘埃落定,是时候正式讨论一下孙刘双方的地缘关系问题了。这两年光忙着打仗,消息都是靠中间人传达。孙权见过诸葛亮,刘备见过周瑜和鲁肃,但这两位正主还没见过。这一年刘备50岁,孙权29岁(依当时习惯都为虚岁)。之所以要特别强调一下年龄,是因为很多人期待的香艳情节又要来了,孙权准备把妹妹嫁给刘备,以巩固双方的联盟。

孙权的妹妹自然姓孙,这也是刘备第三个留下姓氏的夫人。至于“孙尚香”之名,则是后世想象出来的。又如甄宓这个名字也是如此,史书中只是被记录为甄氏。名字是假,那么孙夫人的那些作派,以及吴国太甘露寺相女婿的情节呢?半真半假吧。孙夫人是孙坚的妾室所生,由于演义中将之与孙权之母吴夫人定位为姐妹,所以有吴国太之称。

如果吴夫人还在世,的确能够对这桩婚事发表意见,但也纯粹会从政治角度权衡利弊,而孙夫人的母亲作为太妃则没有这种能量了。至于孙夫人的性格倒非虚言,要是按年龄来说,刘备是占了大便宜的,但实际上这桩政治婚姻是让刘备折寿的。

史书记载孙夫人“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馀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还说刘备“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有才,性格刚烈,跟她那些兄长一样的脾气。身边常带百余带刀侍婢,刘备每次进她房都吓得发抖,生怕孙夫人一冲动就给自己腋下来上一刀。

跟一个可以做自己父亲(甚至爷爷都有可能)的人做夫妻,自己又被父兄惯坏了,孙夫人不喜欢刘备是正常心理。后来跟刘备回了荆南,孙夫人也没住在公安城里,而是被安排住在相隔十公里的孱陵县旧城,这座城邑亦因此被称之为“孙夫人城”,按现在的说法算是分居。

第二年刘备入蜀,孙夫人被孙权派船接了回去。临走时还给了刘备一个惊吓,差点把阿斗给带走。是赵云和张飞及时发现,领军截江给抢了回来。这显然不是孙夫人自己的主意,而是东吴这边希望有个人质在手。人质肯定是有用的,要是人质没用曹操也不用到处收人质了。刘备虽然经常抛妻弃子的,但年已半百就得了这么一个儿子,要说一点不在乎也是不可能的。

从孙夫人自己的意思来说,自然是一直想回东吴。刘备这边放她走,倒也不是因为害怕,单纯因为这个原因分居两城即可解决。这个主意是法正出的,除了为刘备个人安危考虑外,另一层考虑是把正妻的位置空出来,以备将来入蜀联姻之用。一个执意要走,一个另有所求。这桩政治婚姻孙权一定要维系,倒落得里外不是人,若能乘机把阿斗带回东吴,好过赔个妹妹在刘备那受委屈。

狗血剧情说完,现在该谈谈正事了。刘备与孙权会面的地方叫作“京”城,京就是北京那个京,是孙权新建的驻地,虽然暂未称王,称作都城也未尝不可。说京城大家可能一时对不上号,说镇江和京口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京城就建在现在的镇江北固山,当时属于丹徒县境。由于北临长江口,因此又被称为“京口”。

北固山景区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东吴路

孙氏经营江东,原本选定的根基之地为北距丹徒20公里的曲阿(江苏省丹阳市)。现在孙权不仅要经略荆州,还要渡江渗透江淮,曲阿的位置就有点远了。每每入江行动,还得先至丹徒,虽有水道转运也是不方便的,索性在京口驻新城。不过京口虽与曲阿相近,方便往来,但位置还是偏了点,在当时面对的是宽阔的喇叭形长江口。为此,孙权又于次年于秣陵县境内,选临江高地驻了座“石头城”,并将秣陵改称“建业”,治所迁入这座石头城中。

这座依山面水的石头城,正位于皖江与扬子江的拐角处。江对面西为九江、东为广陵,无论从大的地理地缘位置,还是小地形来说都可以算得上是“虎踞龙盘”,担得起江东锁钥之责。不用再细说大家应该都已经猜到,这座石头城就是南京的前身。这意味着赤壁之战后,刘备和孙权都基于经营长江通道的需要,在长江南岸给自己建了一座统治中心,并就近迁了个旧县的治所来充实基层。

然而两座新城的地缘政治地位却没办法比。即便后来三国时代成为历史,更不管建业换成什么名字,孙权的这座石头城之于经营江东的重要性都没有动摇过。相比之下,公安城的位置就弱了不少。荆州跟扬州情况不一样,扬州的地缘重心在江东,而荆州的重心在江北。如果江北部分保不住,荆南是不可能像江东那样偏安的。想控守荆州的话,南郡才是关键。具体到城邑,则是北部汉水之南的襄阳,与南部长江之北的江陵。现在曹魏占了襄阳,想夺回来的话,就需要以江陵和江汉平原为基地。

因此与孙权会面后,刘备以周瑜借给他的江南之地太少,部属太多无处安置为由,希望孙权能够让他总督荆州,换句话说就是把双方共同打下的荆州全部交给刘备。这个理由看起来很无理,毕竟从地盘角度说,已有四郡在手的刘备是占了大便宜的。而刘备敢这样提出来,是因为看准东吴之于荆州的地缘政治位置尴尬。江北和江汉平原固然是荆州的精华所在,但东吴执意要拿江夏和南郡的话,就意味着要独立承担对抗曹操的责任。反观刘备却可以躲在身后乐享其成,而且还可凭借人望不断吸走那些本来可以投奔东吴的荆州士民。

这样一看,在这场谈判中刘备的心态是最轻松的了。无论东吴怎么选择,对自己都有好处。至于孙权这边,把整个荆州让给刘备肯定是不可能的,这等完全为在为刘备做嫁衣。最好的选择是保留江夏,而把南郡给刘备。南郡是对抗曹操的主战场,又与荆南四郡全面对接。这样刘备只是为了自己利益,也会承担起与曹操对抗的主责。而孙权留下江夏郡,尤其重点经营江夏的江南部分。即不至于在与曹军的对抗中有过多消耗,还保住了再全取荆州的跳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最符合当时双方诉求的方案。至于南郡和荆州的所有权归属问题。南郡还好说,无论是双方还是后世都认可江陵和南郡是刘备向孙权借的。问题出在整个荆州的所有权问题上。以此前孙权认可刘备荆州牧位置,并且自己没有安排周瑜兼领此职来说,孙权在会面之前已经认可了刘备在荆州的存在。换句话说,无论是基于结盟的需要,还是对刘备实力的肯定,孙权那时候都没有认为自己能够全取荆州。

到底有没有“借荆州”一说,后面会有分析。孙权当时考虑了借南郡是肯定的,支持这个想法的是鲁肃,最大的反对者则是周瑜。这不仅仅因为江夏和南郡,都是周瑜拼出来的,更因为周瑜本来就无所谓孙刘联盟。鲁肃是“榻上策”的提出者,周瑜却是榻上策最坚定的执行者。在周瑜眼中是不需要刘备这个盟友的,第一次见周瑜,刘备就被后者给过下马威,深知这位周郎对自己的态度。

刘备离开京城时,孙权率张昭、鲁肃等前去相送。宴饮后众人离去,孙、刘二人又私聊了会。言语间刘备还委婉的离间了一下二者的关系,原话是“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意思是说周瑜文韬武略,是万里挑一的英才,看他器量广大,只怕不会一直甘心做人的臣子的。这话明着是夸周瑜是人才,胸怀广大,实则是说胸怀大也可能野心大,让孙权提防着点。

除了刘备以外,曹操也挑拨过周瑜和孙权的关系。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写信给孙权,言道自己的军队是遇到疫病,才烧掉战船主动后撤的,只是意外让周瑜获此虚名。船是曹操自己烧的还是周瑜派人烧的当事人都知道。而且曹操在新败之时,还说了句“孤不羞走”,意思是不以败给周瑜为耻。现在这样说并不是在打肿脸充胖子,真正的用意是让孙权感到,周瑜现在真的是名震天下了(连曹操都只能说假话骗自己不是被周瑜打败的)。言语间的微妙之处,大家各自揣度。只能说论起挑拨离间的本事来,曹操比刘备要强。

明着挑拔周瑜和孙权的君臣关系,刘备看着好像有点小人,不过要是知道周瑜想对刘备做什么,这事也就扯平了。借不借南郡这事肯定要问周瑜意见的。周瑜这边一听到孙权有这想法,当即给孙权上了奏章。周瑜力谏刘备乃一代枭雄,还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绝非会为人所用之人。应该把他留在江东,宫殿,多送美女玩物,让他耽于享乐。然后再把关、张两将的驻地分开,以能臣猛将挟其与我们一同作战,大事可成。如果迁就刘备的想法,割让土地来资助,还让他们三人一起驰骋疆场,那恐怕就是蛟龙得云雨,终是要一飞冲天的。

广置

这里要说一个细节,刘备在演义里原是以“织席贩履为业”,通俗点讲是以织席子编草鞋为生。这点倒也没说错,刘备的父亲虽然做过县令,但去世的比较早,是母亲织席贩履把他养大的。不过虽然生活艰苦,刘备倒是一直志向远大,而且喜欢声色犬马和华丽的衣服。这在有些人看来是缺点,在有些人看来却是有成大事的潜力,并愿意为他投资。

如此说来,周瑜出这个主意倒也算是对症下药。除了周瑜以外,吕范也劝孙权留下刘备。然而刘备终是要成大事者,当日在荆州日子好过了几天,还因此而自责。断不会因此而心甘情愿留在江东的。要强留就要承担联盟决裂的风险,考虑到曹操现下才是最大的敌人,孙权并没有同意这样做,最终还是听鲁肃的意见把刘备送走了。

不过孙权虽没有强留刘备,却也没有答应把南郡借给刘备。刘备这边刚走,周瑜那边马上入京,向孙权面陈他下一步的战略计划。周瑜的这个计划就是趁曹操还没缓过气来西取益州。具体来说是周瑜带着孙瑜一起去取益州。然后留下孙瑜取守益州,得蜀之后再北上吞并汉中的张鲁,同时与马超结盟。周瑜本人则回到荆州,与孙权一起攻取襄阳,如此北方可图。

孙瑜是孙静的次子,孙暠的弟弟,孙权的亲堂兄。孙翊死后就是他接任丹阳太守的。当日在破麻、保二屯之战时跟周瑜一起并肩作战过。这些都不是重点了,重点是孙瑜是宗室。不管周瑜有没有听说刘备、曹操离间之事,功高主忌这事都是常识。周瑜主动说带个宗室去取益州,而且到留孙瑜来守益州。自己回到荆州后,也是请主公一起来取襄阳。可以说是完全打消了孙权可能有的顾虑。

能两分天下,谁会愿意三分天下。如今周瑜名震天下,又有此决心,孙权总归是不能冷了将士之心的。就算取不了益州,也还可以再做打算,因此孙权同意了周瑜的计划。既然准备自己取益州,南郡自然是不能借给刘备了。周瑜当即返回南郡,准备征益州的事宜。不幸的是,船行离开京口不久周瑜便生了病,行至巴丘之时病情急转之下,以至壮志未酬身先死。

演义中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这话肯定当不得真的。真实的情况应该是染上疫病。没办法,病毒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能染给曹军也有可能染给东吴。无非是东吴这边久居江淮,大多数人的身体对横行于长江流域的病毒已经有抗体,整体上相对不容易受影响罢了。

巴丘位于长江之南,对应的是现在的湖南省岳阳市,北与长江三矶中的“城陵矶”相依。不过当时巴丘还只是个地理,并没有城邑。周瑜死前,上表举荐鲁肃做了自己的继承人。巴丘城则是后来鲁肃建的。至于鲁肃怎么跑到荆南来筑城了,这都是后话。现在的问题是周瑜死了,之前制定的计划还要不要执行呢?

名称

要不要执行这件事孙权也很矛盾,接下来孙权对计划做了个调整,写信给了刘备,欲和他一起攻取益州,并且让孙瑜进驻夏口。不过刘备跟臣下商量后,以自己刚刚平定荆南诸郡,暂时不宜兴师动众而予以拒绝。从刘备的角度来说,隆中对时就已有了取益州之心。他最担心的是自己一马当先进了益州,到时候万一拿不下来,吴军又乘势断了自己的归路,那就真是进退两难了。刘备这边怕自己去打益州,被吴军断了后路。孙权这边在刘备不愿意一同西进的情况下,同样会担心自己被刘备断了后路,遂断了取益州之心。

益州这边的事可以先放在一边,但荆州或者说南郡到底要不要借还是要解决的。周瑜死后,其部下四千人包括此前赏赐给他周瑜的四个县封邑,按他的遗愿都交给了鲁肃管理。鲁肃以“奋武校尉”之职屯驻江陵,而南郡太守一职则由江夏太守程普兼领。只是这个过渡期并没有持续太久。鲁肃的意思一直是联刘抗曹,既然要联刘就要正视刘备的存在,以及认可他的地盘。更何况无论周瑜在与不在,东吴在荆州夹在曹刘之间的尴尬格局都没有改变。

另一个问题在于孙权自己指挥的合肥之战无功而返。接下来无论谁先主动挑事,江淮之地都难免再有一场恶战。让自己在江淮、荆州两线与曹操作战,刘备躲在后面跟自己妹妹过小日子(虽然刘备这日子真不好过),这事细想实在是气不顺。演义中说周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如果战略上不做调整,这句话其实是应在孙权身上的。

最终孙权还是接受了鲁肃的意见,把南郡借给刘备,让后者去应对荆州战场。鲁肃则率江陵兵马退至陆口。刘备借得南郡之后,即让关羽入驻江陵,遥邻襄阳太守;张飞屯驻秭归,为南郡太守。至于说孙权这个决定正不正确呢?这种事情借与不借,看起来都有自己的道理,我们可以跳出孙、刘两家的视角,看看曹操对这事反应。

历史记载,曹操要听到孙权同意借地给刘备的消息时,正在写信,结果震惊的连笔都掉地上了。其反应跟当日刘备听到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如出一辙。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盟友间想要相安无事,在地缘政治格局上必得合理,让双方都有安全感。之前孙刘两家那种别扭的格局,让双方行事时都必须提防对方在背后给自己一刀,而这正是曹操想看到的。现在孙权同意把南郡借出,等于纵向给两家划出了一条清晰的南北分割线,意味着各自都能够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集中精力突破襄阳、合肥两个战略要点。曹操看到这种局面出现,焉能不震惊。

那么借荆州一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其实双方的密约应该也是有的。此事当是在刘备入益州之前,由鲁肃一力促成的。尽管借得南郡,刘备入益州的话还是要担心孙权在背后取了荆州。而且益州之事不知道要多久才能解决。为求后方安宁,刘备同意全取益州后,便将荆州整体移交给孙权。客观上等于说刘备借了南郡,将来拿荆南四郡做利息还给孙权。

这件事说不上谁占便宜。从孙权的角度来说,根本原因是需要刘备牵制曹操。如果刘备还在荆州,那就让刘备在南郡扛曹操。东吴则集中精力应对渗透江淮;如果刘备得了益州,那么客观上会在蜀地牵制曹操。而以荆南四郡为荆州后方的东吴,也可利用本地资源,在此与曹操争锋。不管怎么样,都好过现在不上不下的,夹在刘备和曹操之间。至于刘备到时候万一不还怎么办,那就是另外的战略预案问题了。这这个问题上,东吴其实是做了充足战略准备的。

反观刘备,拿南郡,把荆州“还”给孙权则只是一个空头承诺。就算许下的是高利贷,将来给不给还不是要用拳头来说事。双方各有各的盘算,共同造就了这桩千年公案。以刚才的分析来说,“借荆州”一说对也不对,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借南郡,还荆州”。

是实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