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鲁,原名冯亚珩,出身书香世家,因排行第九,顾有“冯门九子”之称。在新思潮中,石鲁阅读了大量关于鲁迅、巴金的文学作品,在艺术上崇尚石涛和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也就在这时,他自己的艺术观开始萌芽。“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石鲁更加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社会。1940年,满怀理想和艺术追求的石鲁奔赴陕北延安,进入陕北公学院学习,并在此时正式更名为“石鲁”。

带着革命理想与救国真理的年轻美术家石鲁从家乡来到陕北延安。无古法可依,无画谱可寻,石鲁便深入民,深入生活,陕北在他的笔下,虽没有江南温文尔雅、烟云缭绕、溪水潺潺般的诗意之境,但却独具粗犷、苍厚、干练、豪放的西北风情。至此,他的陕北画成为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活在陕北的石鲁,日渐萌生了用画笔记录陕北辽阔风貌的想法。在面对未知的笔墨表现时,他直接对景写生,上下而求索,摸索着新的表现陕北高原的方法,用他自己的话说:“学画先有二观:日观物,日观我。观物以探真,观我以通德,而后始可言美矣。物为画之本,亦像也,我为画之神,亦彩也。有物无我不足为通理想,有我无物不足以达真实,故二者当作辩证观,变化之美,即一加一等于三矣。”

在寻求陕北高原的技法表现中,石鲁深研古人画理,加之以自然为师,后而得之。“陕北高原虽树少,但也有生气,它体现了大自然的力量;陕北人也和山水一样纯厚。”怀揣着满腔热血,石鲁的《转战陕北》《延河饮马》《东方欲晓》《南泥湾途中》等作品,以一种开天辟地的效应展现了陕北。而石鲁不拟古人而又似拟于人,拖泥带水的笔墨,则被后人称之为石鲁的“黄土高原皴”。而石鲁的不懈创作,为传统山水画发展弥补了一个空白。

随后,“中国美协西安分会中国画研究室”成立,石鲁带领赵望云、何海霞、方济众、康师尧等画家赴延安、秦岭等地写生,并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地举办展览,引起强烈反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鲁并不是传统文人画家。石鲁于中国绘画史的意义即在此:他自创一种新的绘画语言和程序,来表现陕北高原雄壮、粗犷、具有原生态性的强悍的生命力,这就是大刀阔斧的拖泥带水皴法,浓重的矿物色与淋漓尽致的墨色混用,干湿兼施,骨肉浑成,气到势合。这种笔墨语言彻底革新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