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 吕世明

“相当满意,所有影片都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八佰》带动了很多年长的人白天来影院看电影啊”“所有的奶茶、咖啡放在检票口门口,有点暑期档的味道了”

估计七夕当天所有影城经理都异常兴奋,大多数人都没想到内地电影市场会恢复如此之快。诚然,上次大盘超过5亿还是去年的国庆档,七夕票房已经是复工首日的120倍,相信不仅仅是国内的媒体,海外媒体这两天也会像对《八佰》一样,兴奋地报道中国七夕档的奇迹。

今年七夕是属于《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以下简称《时间尽头》),也同样属于《八佰》,这两部影片显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色,依靠此双核驱动,内地票房突破五亿,仅比去年七夕低了五千万。有意思的是,对比每一年的情人节档期,七夕档在最近几年表现愈发稳定,当然有一方面的原因是:情人节不能保证完全嵌入春节,而七夕则铁打不动在暑期档。

相比于往年男女观众均衡的配比,今年七夕的两部影片《时间尽头》和《八佰》呈现出相当差异的男女观众比例差距,我们统计过目前国内最为卖座的头部影片的男女观众的比例几乎都是女性略高于男性10个百分点左右(55:45),那么在疫情之后以及未来,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呢?

《时间尽头》《八佰》同台

买票的不一定是决定者,

决定者可能往往不买票

如果说普通的影迷和观众看电影是更多是一种视听享受和剧情的体验,那么对于情侣观众而言,除了这方面的需求之外,更多的还是一种社交礼仪的延伸。

男女观众在一起观影时,起到主导选片地位大都还是女性,男性观众更多还是处于埋单的附属地位。特别在七夕这个特定的节日,看什么不重要,能和心仪的姑娘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目前各种票务APP可以非常详尽的体现出一部电影的画像比例,但对于究竟谁才是最终决定购票的主导而言,任何软件都很难做到非常细致的划分。

买票的不一定是决定者,决定者可能往往不买票。

通过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除2015年的《新娘大作战》是一部比较纯粹为七夕订制的影片之外,很少有爱情电影(或小妞电影)可以在七夕可以占到便宜。

不过今年因疫情压抑足够久观众,特别是青年情侣,她们在遭受到复工最初的隔座痛苦之后,终于可以在七夕之夜获得一个短暂的释放机会,这对于绝对刚需的观影需求而言,《时间尽头》毫无疑问会是更占有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两部影片画像分析来看,就性别占比这一方面来对比,两部影片显示出非常强烈的落差。《时间尽头》这样女性占比如此之高的情况,以往一些非常女性化的小妞电影也很罕见。同时对于《八佰》而言,战争题材能有如此高的男性占比,也是之前《战狼2》和《红海行动》未能达到的。

“今天就由着我吧,老公周末我再陪你看《八佰》。”

“说好了,今天看《时间尽头》,周末我们一起再看《八佰》。”

这可能是七夕下午到傍晚无数情侣和恋人的对话,《时间尽头》稍早的营销以及预售太过领先,大部分情侣观众和更宠爱对方的男孩来说,看一部爱情电影在七夕,其意义远大于其他所有的事情。

这也就使得《八佰》在七夕和《时间尽头》的PK本身就不那么公平。这两部影片戏里戏外的情况多少有点相似,但《八佰》最终还是抗住了,以逆跌的表现为影片未来的走势带来更多的支撑和希望。

头部内容都是女性撑起?

《八佰》《中国机长》说明了什么

对于所有的编导演和制片方,会在项目初期预设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就是我这部影片,究竟是拍给谁看的?

其中最根本性问题是,一部电影指向的观众究竟是男性还是女性。毕竟电影投递到院线和影城时,其所直接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购票的群体是男性为主还是女性为主。

毫无疑问,对于一些“口红产品”,女性观众拥有了更强烈的冲动消费欲望,但消费的绝对能力,男性毫无疑问会更刚性。

就目前来看,在主流的评论界也更多以男性为主,大部分评论观点也容易基于男性视角。当然这里并不是“大男子主义”和对女性的轻蔑。、

当然,电影有区别于其他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它会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受到特殊因素的控制和影响,很多影片看起来最初好像是为了男性观众而拍摄,但最终往往会因为一些事件而变成女性观众的倾向性更强。

从目前内地票房排名TOP10的影片情况来看,如果说像《美人鱼》有较好的女性观影基础多少可以理解,毕竟他编制了一个女性观众缘不错的童话梦,但《战狼2》《红海行动》和《流浪地球》这种女性角色几乎很模糊的影片能获得更多女性的关注,第一源于影片本身的质量,第二便是男性观众对于影片的评价会起到更多的引导作用。

但十强中唯一例外的是《中国机长》,男性观众高于女性且影片卖座,这多少还是出乎大家的预料,并不是影片卖座出乎预料,而是他是唯一一个。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虽然《时间尽头》在七夕单日实现了票房上对《八佰》的绝对压制,但毫无疑问后续市场将是属于《八佰》的,而且《八佰》将极有可能突破30亿票房大关,那么该片将会是继《中国机长》之后,又top10票房中一部男性观众比例远高于女性观众的影片。

当然,这并不是说明未来会有更多男性观众为主的影片出现占据主动、成为爆款,而是说明以往我们对男性观众的潜力挖掘不够,和女性观众一样,他们也同样有很强烈的观影需求,也有属于他们的专属电影,只不过长期以来被人为忽略和压制了而已。

观众在哪里?

其实从上周末开始,在很多地区《八佰》已经体现出口碑的下沉和扩散,一些影城开始接待一些中老年观众,和前两年的《芳华》《战狼2》类似,银发一族有望再次回归到电影院,这也是未来《八佰》可以像更高成绩突破的重要基石。

在最近几年,内地电影院呈现出一种对中老年观众抛弃的趋势,无论是电影题材还是影院的装潢,都和中老年观众产生了足够多的距离感。想必年轻时在工矿企业一个月看一场电影的他们,现在几乎三两年才能有子女带着(或替代购票)看一场电影。

其实这部分观众并不是没有观影需求,反而青少年时代形成好的观影素质以及底蕴能够让他们也有不错的观影品味和诉求,像《芳华》《无问西东》所牵引的银发一族观影和高领知识分子观影都引发了现象级潮流。

▲ 中国电影TOP10年龄占比分布一览

从过往的数据不难看出,内地票房的爆款其实整体上都可以把年龄的配比做到最优化,甚至一些意外的爆款他们反而更容易吸引年长的观众,这里当然不排除像《哪吒之魔童降世》这样的由父母带着孩子观影,但奇怪的是,明明是国漫精品的它,反而没有在低龄段观众那里获得支撑。

像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和《复仇者联盟4》的低龄段观众也不高,这些都说明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科幻片、动作片就一定对低龄段观众有吸引力,尽管这些影片上映的时间其实是有利于学生一族观影的。

当然,大部分票务平台的统计和分析只是计算出实际购票用户的年龄分布,却无法统计实际到场用户的真实年龄,如果这能做到100%的实名购票,想必像《芳华》《无问西东》等影片高龄段的观众群体会更凸显一些。

其实每一部电影的票房都由三部分构成,首先是固有的观众群体,比如影片题材的爱好者、发烧友影迷和编导演粉丝,第二部分是随机所产生的一部分流动观众,他们往往会临时选择,其依据是评分和朋友同事的口碑,第三部分则是增量观众,这部分观众往往会呈现出两头下沉、中间蔓延的态势。

两头下沉是表示观众群体会倾向于更低龄和更高龄,考虑到低龄观众本身在学业和作息方面时间相对更紧张,因此争取到高龄段观众对于很多影片是必须的。终端蔓延则是口碑的进一步发酵,从目前来看,在大部分主流媒体和社交APP上,更多的观众还是给予八佰相当积极正面的评价。

内地电影市场终于在七夕迎来了久违的高光,但现在看起来9月仍然显得比较空白,即便《八佰》有如此出色的表现,很多腰部电影、中等体量的电影仍然不敢落位,这其实反给了《八佰》创造奇迹更多的机会。

9月3日(日本投降纪念日)和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对于《八佰》恰好是吸引高龄段观众最好的机会,在进口大片疲软和缺乏足够当量的下月,八佰能否在之后的布局中获得银发一族观影的支撑,也是其进入到30亿+票房大家庭的关键,也对于后续国产影片争取更多潜在观众有重要意义。

而对于市场,从业者来说,也许也可以更多地问问自己“观众究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