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走进我们的日常,我们为何要走进美术馆观看与感受?当那些“难懂”的当代艺术品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在看什么?我们又在谈论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月1日,《WAVELENGTH:边界之间》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开启了一个月的旅程,带来了国内首个当代艺术展览与跨界文化集成体相结合的全新展览模式。观众在展览中游走、遐想、停留甚至参与到艺术的创作中,让我们对于艺术展览的存在有了更多解读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看不看得懂真的重要吗?

在《WAVELENGTH:边界之间》的第一板块“定格/释放”中,在观看之外营造的是冥想空间。

观众在艺术家XXXL以剧院为创作灵感打造的“幕”与“永恒里时间的诗”中冥想,探索“自己”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艺术家魏宇琦的作品“时间形状研究”将物体与空间拆分再重组,激发观众对于生活中无形力量以及平日被忽视的现象的反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立陶宛艺术家TADAO CERN的“黑色气球”规则排列在空间中,展现着“简单即神迹”,观者走过带起的风,改变着气球的状态,也成为艺术品中的一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艺术家有自我表达,但参观者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做预设的走进艺术品,也许你会发现一个新的世界向你敞开。

2

拍照打卡有错吗?

沉浸式展览强烈的“在场感”激发着观众分享的欲望。此次展览 “内在/外在”板块中将公共装置移入展览空间,参与者自身的浸入为许多第一次接触装置艺术的朋友打开了一个“感受”的入口。

法国艺术家西里尔·兰斯林(Cyril Lancelin)用作品邀请公众参与到充盈着想象力和演绎力的幻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混合媒体艺术家格拉汉姆·哈德森(Graham Hudson)在室内场域构造了不拘一格的喷泉,为每一个走进它的观众的内心提供安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瑞简·坎托尼(Rejane Cantoni)打造的奇幻通道展现了城市与人更多的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装置艺术对公共空间的入侵,让更多人看到了公共装置,自然会引起更多的传播。

欣赏、拍照、评论都是参观者获得在场感的一种方式。

观众有权对产生“共情”的艺术作品、艺术家赋予新的含义,哪怕是用自拍的方式。

3

看不懂的艺术展,还要去看吗?

“艺术品是客观的存在,但它反映的是艺术家的主观表达。观众被感动,不是因为艺术本身,是由于艺术家的主观表达在你的主观中产生的投射,也就是共鸣。”

“现实/虚拟”板块中,亨利克·维斯科夫(Henrik Vibskov)的“重力管弦乐团”在没有重力的世界里,给观众带去一些浪漫的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专注于新媒体与高科技的艺术家武子杨通过他的作品向观众直观的展现虚拟与现实在当今世界紧密的连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艺术家LoliLoli Studio通过一根超长软糖,用明快颜色和丰盈的形态给观众带来艺术的亲切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众与《扭扭》互动

最后一个板块“自我/他者”中皮埃尔·李·里奇(Pierre le Riche)通过自我的剖析引导大众去思考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里德·范·布伦肖特(Reed van Brunschot)创作,通过消费为背后的一系列积极或消极的事件,和情绪的反思。探索我们自己与社会的边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看不懂”也许是没有踏进美术馆之前很多人对于艺术的预设。其实也根本不需要读懂什么,因为艺术的存在本身就是生活的一种链接。

4

我们为什么要走入美术馆

在展览的特别板块“斜杠空间”与“呼吸空间”中观众用画笔创造着自己的“斜杠人生”,感受着音乐、潮流、摄影、 自然与现代生活的密切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十八纸“呼吸空间”中休憩、呼吸、放空,体会着艺术带来的宁静与反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艺术跟自己的内心对话,唤起的强烈的感受是人心深处的共鸣和每个生命个体的体验。不管是“随便看看”还是“吸收学习”,无论抱着怎样的心态走入美术馆,一个新的世界也许就向你敞开了大门。

走入美术馆,在观看过程中无形之中闪现的灵光、内观与宁静,也许就是艺术带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

//////////

现在,

《WAVELENGTH:边界之间》

向你发出邀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我们一起开启你的美术馆之旅

8.24-8.31日,

享受三人同行一人免单的展览特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