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高呼着GDP超越日本的时候,日本已经在考虑未来100年的事情了。

诺贝尔奖,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

日本,是一个有着强烈危机感的国度。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地狭人稠、资源匮乏,但这并不能阻挡其成为世界顶级的科技强国,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来,日本已经获得了19个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

有人不以为然,诺贝尔奖算什么,还买不到北上广的一套房,你艰苦奋斗一生拿到了诺贝尔奖,别人只管炒房都比你挣得多,更何况诺奖只属于科学塔尖的人!

事实上,每一个诺奖得主的背后,就是一个高科技的产业;每一个高科技产业的背后,都是一个超级大脑;每一个超级大脑背后,都藏着这个国家的未来!

还记得去年,日本出手制裁韩国,不动声色,不费一兵一卒,一击重创韩国半导体,几乎让全韩窒息,让我们见识了,弱者的愤怒和抗议毫无意义。

而日本不断唱衰自己,日本失落的二十年,其GDP停滞不前,不是早被我们超越吗?日本的实力在哪里呢?其实,日本的实力就藏在那些你看不到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在超高精度机床、顶尖精密仪器、工业机器人、半导体芯片、光学、超级计算机等方面居于制高点,掌握着绝对话语权。

我们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了世界最全的工业门类,然而日本却控制着世界工业的未来:我们的国产机床市场不断萎缩,而日本的超高精度机床却独步天下,超高精度机床和材料学并称工业之母。

目前,世界70%的精密机床,都离不开日本的全自动对刀仪,世界最高精度机床主轴、美国F22猛禽战机,均与日本机床有关。

以手机为例,华为手机因为芯片问题,面临生死大考。而日本却牢牢掌控着iPhone中的1000多个核心部件。可以说,没有日本的科技,三星、苹果、高通等全球公司,也将生死未卜。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日本早已放弃了对GDP的追逐,而以“诺贝尔”替代进行考察,更可怕的是顶层设计的考量。

论文数量,中国世界第一

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和学术政策研究所近日发布报告称: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在科研领域日益重要的地位。

不得不说,我们这么多年投入的巨额科研资金,收获了世界最多的论文。

数据表明,2017年,中国研究人员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为305927篇,位列世界第一,高于美国的281487篇;德国为67041篇,居第三位;日本为64874篇,居第四位。

看到论文数量,我们可以高兴一阵子了,然而,我们再来看看Stanford统计的一个专门评估高水平科学家的数据,即全球引用率前十万名的科学家数量,恐怕就乐不起来了:

这份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排在荷兰、瑞士、瑞典三个欧洲小国之后,而这三个国家总人口分别为:1708万、998万、854万。从图中这个指标来看,这三个国家高水平科学家的总数量超过了我们。

有人说,我们的人口基数大,我们投入的经费多,我们的论文产出多,这是不是意味着若干年后,我们也可以拿到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这种可能性有,但具体情况还真不好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论文数量与诺贝尔奖之间,是不是存在着一定关系?

2018年,京都大学首次超越东京大学,成为科技类诺奖最多的亚洲学府。当你看到京都大学,感觉它太普通不过了,低矮破旧的大门,甚至比不上国内的三本院校的大门气派。

京都大学对于教授,副教授等科研人员,并没有论文的硬性指标。所以要是从论文数看,京都大学能挤进全球前50名也费劲。因为如此“自由”的学风,肯定无法高产出科技论文。

京都大学不要求论文数量,那些诺奖得主是不是论文一定很高产呢?举个例子,200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田中耕一,他获奖前,所有的数据库里都未曾录入过与他相关的信息。

田中耕一不是什么专业的教授,也不是硕士博士出身,他只是一间普通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毕业后成为一家企业中的无名小卒,获奖前,甚至连一篇像样的论文也没发表过。

人到中年,他却从电气转到化学领域,研究出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拿下了诺奖。低学历、跨专业,从来不是日本科研者自暴自弃的借口。

因此,从京都大学和田中耕一,我们看不出论文数量和诺奖的必然关系。

我们该如何学习日本的科技强国之路

刚才说到日本的顶层设计,从本质上说,也并没什么高深复杂的理论。

很简单,思想自由,生活自由,学术自由,这三点大概也就差不多了。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1995年,日本国会通过《科学技术基本法》,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它是这么规划的,也是这么做的,即便是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科研投入也没有减弱。

思想的自由,怎么体现呢?有人说,脑子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很难改变。比如清朝的时候,人们的思想被禁锢,你会想到去探索什么宇宙星空吗,一家平安,自求多福吧!

而日本却做到了。比如说,日元上,没有王侯将相,全部是为科技、文化做出贡献的人:一千元纸币上是野口英世,日本著名生物学家;五千元上是樋口一叶,日本著名文学家;一万日元上,是教育家、思想家福泽谕吉。

日本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怎么重视科学,但却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实现了!

思想的自由,让你能够站得高看得远。而生活的自由,解决了你现实中的后顾之忧,医疗、教育、养老,你一点都不用担心,让你能够衣食无忧地做你喜欢做的事情。

还有关键的一点,学术的自由。比如京都大学,学校并不会干涉你做什么课题,规定你的论文数量,完成什么指标,你努力做好自己,就会得到好评,真的没那么复杂!

或许,正是由于这种自由精神,让日本科研者却总带着一种特殊气质。——在“皆为利往”的时代,建立了一种人格上的自由。

2008年,日本的下村修阴差阳错发现“绿色荧光蛋白”,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

在京都大学,前辈的成果会做成通俗易懂的文案或讲义,后辈们直接就可以使用。——你可以取出它的精华,在这个基础上做创新。也可以把你的成果,输入这个系统,为后来者铺路。

日本的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基本都是在前人肩膀上创作,这种发挥到极致的接力和传承,让日本人有更多机会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