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小学同学。记忆中,那是个肉乎乎的小男生,学习好,有礼貌,深得老师同学的喜爱。他的父亲是一家医院的院长,母亲是小学老师,他的家境,在同学中算是很不错的。

小学毕业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再次听说他,却是他不幸离世的消息。

那年,我刚大学毕业。而他,就是在上大学期间查出了白血病。从那时起,曾经那个殷实幸福的三口之家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巨额的治疗费用,让他的父母掏空了大半辈子的积蓄,还欠下了大笔债务。最心酸的是,即便如此,两位老人也没能留住儿子。痛失爱子又欠下大笔债务的同学爸爸,退休后不得不又去当起了门卫,同学妈妈也去兼职了清洁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可能无法体会癌症患者家属的那种煎熬。精神、经济的双重压力,让他们每一天都是度日如年。知道希望渺茫,却依然为那一丝丝渺茫的希望掏空积蓄、变卖家产,四处奔波……

《奇葩说》里,有人问马东:“心里很苦的人,要多少东西才能填满?”

马东的回答是:“心里很苦的人,只要一丝甜就能填满。”

是的,越是饱尝艰辛的人,越是处于艰难绝境中的人,越是容易满足。一个小小的善举就能融化他们内心的冰冷,就能在绝望中点燃一缕希望的光。

在江西省肿瘤医院旁的小巷子里,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就17年如一日地进行着这样的善举——开办爱心厨房。他们为隔壁医院的癌症患者和家属,一群常年处于困境中的人带去了温暖和感动,在他们冰冷绝望的内心划亮了一丝温暖而充满希望的光芒。

“一元抗癌厨房”的源起

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的善举源于一次偶然事件。

2003年,夫妇俩在肿瘤医院旁的小巷子里支了一个油条摊,早出晚归卖油条谋生。

一天,摊位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一对夫妇带着一个10来岁的孩子,但他们不是来吃油条的。他们在摊位前小心翼翼地问:能不能借炉灶用一下?

原来,这孩子患了骨癌,就在隔壁肿瘤医院住院。出门太久,孩子想吃妈妈做的菜了。

得知缘由,万佐成和妻子二话不说,立刻答应了。

孩子如愿吃到了妈妈亲手做的菜。而此后,医院外面有个地方可以借锅烧菜的消息也在医院传开了。越来越多的病人家属找来借锅借炉子炒菜。

善良的夫妻俩买了十多套厨具和煤球炉,供病人家属使用。一开始,夫妻俩是免费提供的,但后来人越来越多,他们承受不了开支,也有些病人家属过意不去,坚持要给钱,于是就收5毛一个菜,后来涨到1元。他们的厨房被来炒菜的人亲切地称为“一元抗癌厨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几年过去了,物价翻了几倍,夫妻俩的厨房却依然保持着炒菜1元,红烧2元,炖汤3元的低价。

万佐成说:“这些病人就像家人一样,能帮就帮他们一点,钱不钱无所谓,健康最重要,我们也这么大年纪,不是为了钱,为了良心。”

万佐成朴实的话语中,却饱含着无私大爱,饱含着对病人和病人家属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心疼。

他说:“我们最担心的是这些老面孔,今天在这里炒菜,也许明天就不来了。我们没什么想法,看到他们就安心了,至少知道他们还在治疗,还活着。生离死别,是最可怕的事。我们主要就是为这些病人提供一点点方便。”

治疗癌症就像个无底洞,有多少钱都不够填,对于绝大多数的患者家属而言,除去精神上的煎熬,钱就是面临的最大困境。

这个厨房于他们而言,就是雪中送炭,解了燃眉之急。在这里做饭,比去外面买省了两倍的钱还不止,而且满足了病人的愿望,让他们吃到了家人熟悉的味道。

小小的抗癌厨房,藏着人生百味。

每天一到饭点,这个小厨房就挤满了炒菜的人。这些人中,有给孩子炒菜的父母,有给父母做饭的儿女,有给妻子做饭的丈夫,也有拖着病躯为自己做饭的病人……

一位丈夫,妻子患了宫颈癌。

他说,刚来炒菜的时候,他什么也不会做,都是好心人教他。现在,他基本上什么都会做了。他边熟练的炒着菜,边和记者聊,“原来过年过节,家里边热热闹闹,现在过年过节都在医院度过了!”

没经历过的人,可能无法体会,家里一旦有个癌症病人,一家人的生活轨迹都会被改变。从没进过厨房的丈夫,在妻子倒下后,也能变成“厨神”。

一位妈妈,儿子即将结婚时,查出了癌症,婚礼也没了。

妈妈来为儿子炒他爱吃的菜。她说:儿子想吃什么,她就炒什么。说到伤心处,妈妈转过头去,哽咽不能语……

这是一位心碎又坚强的母亲,儿子即将开启新的美好人生时,命运却开了个玩笑,给了当头一棒,让人从云端跌入谷底。可除了坚强,她别无选择!

一位老大爷,他得了肺癌,家里没人有时间来照顾他。他就一个人看病,一个人买菜来这里自己做饭。

但老大爷依然乐观,坦然笑对记者:“老天爷给了我们这个任务,我也推脱不了。能活一天是一天,对不对?”

在这里,老大爷省了钱,也治愈了孤独,感受到了家里特有的烟火气。这个爱心厨房,不是提供一个做饭的场所,这里也成了病人家属互相倾诉、交流,排遣压力的地方。

……

“一元抗癌厨房”里,切菜声,炒菜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以及升腾的油烟……浓浓的烟火气和隔壁医院的清冷、寂静、沉重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孕育着冰冷中的一丝温暖,绝望中的一线希望;这里有人间最美的烟火气,抚慰着病人和病人家属的心灵。

在小厨房里,有一面泛黄的墙壁,上面是病人家属留下的密密麻麻的电话号码,他们以此向万佐成夫妇表示感谢,希望他们能去自己家里做客。

很多病人,出院时特地来跟万佐成夫妇道别。其中有一个病人,身体虚弱,别人搀扶着才来到万佐成夫妇面前,他说:“老板,老板娘,我治不好要回家了,我就见你们最后一面,来跟你们说声谢谢。”

错过这一面,可能此生再无机会了!因此,哪怕再虚弱,他也得亲自来跟恩人道个别,说声谢谢。

做一件善事易,做一天善事也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善事!万佐成夫妇十七年如一日地坚持,究竟帮助了多少人,没有人知道。只知道这家厨房十几年来,从未停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善举,藏大爱

去年,上了年纪,力不从心的万佐成夫妇关闭了油条摊,但抗癌厨房仍然开着。他们仍旧坚持每天凌晨4点起床,为来做早餐的家属点燃炉灶。

万佐成夫妇说:有些病治不好,但让病人吃好,病人和家属的遗憾就都会少一些。

简单的愿望,朴实的话语,却是对身处绝境中人的最大鼓舞!

万佐成夫妇的事迹被央视报道后,上了热搜,很多网友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人生的至暗时刻,一点星光,就能生出希望;一丝善意,就能生出温暖。

万佐成夫妇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却是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能为病人做的也不过是“一锅一炉,一句宽慰的话语”,最难能可贵的是一做就做了17年,并且,他们还将继续做下去。

对于每天面临生离死别,面对各种精神、经济压力的病人和病人家属来说,这平凡无奇的锅、炉,那一句最普通的安慰,却是那么弥足珍贵,如涓涓细流滋养、温暖着绝望的内心,让他们重燃希望,让他们刻骨铭心!

万佐成夫妇爱心厨房的意义,不只是帮助了癌症患者和他们的家属。善良可以传递善良,它让更多的人相信,这个世上真的有好人;它让更多的人愿意付出自己的善良,愿意为身处逆境中的人伸出援手!

善举不在大小,“勿以善小而不为”。当有人身陷困境时,请不要吝啬你的善意,也许你的一个举手之劳,就是迷雾中的一束光,是溺水者抓住的一根树枝……

人生路上,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坚持,让我们觉得,生命美好,人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