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是平民出身,虽然《汉书》上说他是晋国大夫士会的后代,算是有一丢丢贵族血统,不过这很可能只是给刘邦脸上贴金的说法罢了。

脸上贴金这种事情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只是一种常规操作,比如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等等,都没少玩这种把戏,当然其中的真真假假谁也不知道,也没法较真。

既然是平民出身,要登上九五之尊,让别人服你,承认你的地位,恐怕不得不很辛苦。纵观刘邦波澜壮阔的一生,真的是吃尽了苦头,受够了劳累。

称帝之前,刘邦一直在和项羽抢地盘。

称帝之后,刘邦一直在和自己亲自封的那些异姓王抢地盘,而且最后还死在了抢地盘的路上,在征讨英布的时候,被流矢所伤,结果不愿意找医生,就龙驭上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邦称帝之后,便集中精力费尽心思地废掉异姓的诸侯王,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韩王韩信、梁王彭越、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

公元前195年,刘邦和群臣立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意思就是说天下不容许有非刘氏的王,但是滑稽和尴尬的是,这个时候其实还有一个异姓王,仍然保持着国祚,那就是长沙王吴臣,那导致这一尴尬的原因是什么呢?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那天下人是不是就可以对长沙王群起而攻之呢?

这其实要归功于第一代长沙王吴芮的政治智慧。

吴芮是吴王夫差的后代,出生于余干县善乡龙山南麓,父亲叫吴申,聪明善学,喜欢兵法,《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是他的床边读物。

秦朝末年,天下民变四起,帝国风雨飘摇,全国各地流寇横行。吴芮为了保护父老乡亲,便义无反顾地拉起了一支队伍,凭借着他的个人魅力,没多久这支队伍就有了一万七千多人马。

吴芮被乡亲们推举为鄱邑的县令,之后再接再厉,控制了鄱阳、余干、浮梁等地的交通要道,又占领了北起安徽祁门,东到赣浙边界,南起福建和西到都昌、鄱阳的大片地区。

从吴芮起兵目的和行事风格看来,他很可能并没有太大的野心,不像项羽、韩信、英布一样,有着逐鹿中原的野心,他很可能真的只是为了保护那些弱小无依的老百姓。

相信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在刘邦自私的血刀之下,残存了下来。

后来吴芮在洞庭湖一带巡视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好朋友,这人就是张良,在张良的劝说之下,便投到了刘邦的手下,这没准就是张良设计了偶遇桥段,目的就是要劝说他投入刘邦的阵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正是楚汉相争最为激烈的时候,本是项羽衡山王的吴芮加入了刘邦一边,可以说是雪中送炭,而且之后他又对刘邦忠心耿耿,并不像某些墙头草一样反复无常。

也就是说,刘邦对吴芮是信得过的。

因此当吴芮以吴王之后的贵族身份,和其他几位事实上的异姓王拥戴刘邦称帝之后,他就被刘邦封为了长沙王。

长沙王吴芮十分重视国计民生,在境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又因为封地在长沙、豫章两个郡和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有一部分疆域在少数民族居住区,吴芮采用各民族和平共处的政策,从而赢得了国中百姓的爱戴。

以上这些特点,都是他在刘邦屠刀下,残存下来的部分原因,他忠诚,他厚道,他没有野心。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长沙王吴芮死在了汉高祖刘邦的前头,继承王位的是他的儿子吴臣,吴臣与他老爸一个样,忠诚老实,却没有他老爸那样的能力和威望,这也让刘邦比较放心。

就算是这样,在吴芮生前,刘邦还是经常怀疑他,时不时搞个钓鱼执法,但吴芮都经受住了考验。

特别是他的好朋友张良建议他低调,低调,再低调,吴芮都照做了。

他一步步将自己的大部分封地分给了刘邦的子女们,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的部分精锐亲兵分给了刘邦堂哥刘贾,这既表示自己毫无野心,又讨好了刘邦,更让刘邦找不到任何借口。

凭着这些,长沙国才成为了刘邦屠刀之下的漏网之鱼。

如此看来,在一代雄主面前,低调才是最好的保命方式,只有对他忠心耿耿,并且在事实上对他毫无威胁,才能安安稳稳的活下去。

这让我想起了明朝的开国功臣汤和,朱元璋比刘邦要狠得多,刘邦除掉的只是那些手握重兵并且能量不小的异姓王,而朱元璋却将手下大大小小的开国功臣杀了个干干净净。

汤和是个为数不多的例外,究其原因,无外乎是他忠心耿耿,没有野心,低调、低调、再低调,能装孙子,这让朱元璋没有戒备心,因此才残存了下来。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是人之常情。

普通人是这样,谁也不会容许对自己有威胁的人物待在旁边。

帝王更是如此,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岂能被别人觊觎,一旦有人对自己有威胁,而且掌握了对对方的生杀予夺大权,那么挥起屠刀就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了。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历来都是封建社会的惯常戏码,只不过有的人残暴,比如刘邦和朱元璋,挥起屠刀就停不下来,有的人温和,比如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

刘邦是平民出身,朱元璋是农民加乞丐出身,赵匡胤是世家高干子弟,也许正是因为他们身份的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才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处理功臣的方式吧。

前面两个像守护产业的农民,后面一个像维护政权的政治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江西通志》

如果喜欢小编的文章,就帮忙点个赞,评个论,加个关注,鼓励一下呗。以后小编会多多的给各位老爷奉送更加精彩的历史类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