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卷十七》说:“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这五子指的是张辽张文远、乐进乐文谦、于禁于文则、张郃儁乂、徐晃徐公明,太祖当然就是曹操曹孟德了。

虽然《三国志》说曹操为曹魏篡汉打下了基础全靠五子良将做帮凶,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一点:五子良将在曹营的地位只算二流,他们不但比不上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就连曹纯曹真也比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禁被俘投降后,曹操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这话一出口,一直陪在身边的曹丕应该心知肚明:幸存的三位五子良将,只可控制使用,谁也不敢保证他们不会变成第二个于禁——如果被擒的不是于禁而是跟关羽关系极好的张辽徐晃,那结果又会如何?

在任何阵营内,用人的第一标准永远是忠诚:只要忠诚可信,能力差一点也没关系。

《魏书》说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谁也忽悠不了他),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

曹操知人善任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作为一代枭雄和奸雄,他不可能给予任何人百分之百的信任,就是他的儿子曹丕曹彰曹植,他都要挖坑下套考察一番,就更别提已经换过好几任主公的其他将领了。

如果曹操把属下的忠诚度分为四个等级,那么他的嫡系子孙是第一等,诸曹夏侯可列第二等,五子良将只能在三等。

于禁投降关羽之后,曹操很伤心,在智子疑邻心态驱使下,曹操看着谁都可疑了:凡事有了第一次就不愁第二次,这些人能投降我,自然也不介意投降刘备——投降就像喝酒吃饭偷东西,尝到甜头之后,都是欲罢不能。

本来还有个更恰当比喻,但是想了想,还是不说为好,读者诸君有明白的,可以在评论区告诉大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子良将出了一个叛将于禁,让曹操念叨了很长时间,但于禁并不是五子良将中唯一的叛将,只不过他们背叛的不是曹操而已。

我们翻开三国正史,就会发现“三姓家奴”吕布并没有改姓,他换的主公也不多,跟他麾下的骑都尉张辽比起来,吕布也是小巫见大巫。

张辽本不姓张,他原本姓聂:“本聂壹(汉武帝时期的富商,曾献过马邑之谋)之后,以避怨变姓。”

张辽先后跟过州刺史丁原、大将军何进、太师董卓,吕布是张辽的第四任主公,却并没有跟吕布一起被擒,他是看着吕布要玩完就主动投降了曹操:“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当年曹操杀高顺而不杀张辽,跟刘备关羽是否求情没关系(他们才不想让曹操多一员大将),而是宁死不降的高顺不得不杀,主动带着队伍投降的张辽没理由杀。

除了五子良将之首张辽,张郃徐晃也都不是曹操老班底,尤其是张郃,那可是袁绍麾下头等战将,但是他却成了压垮袁绍的最后一根稻草。

张辽张郃徐晃都背离了原先的主公,对吕布袁绍杨奉来说,他们都是叛将,至于在曹操心目中这几位是不是忠良,估计也很难说。

于禁投降之后,曹操很伤心:“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曹操这话其实也是说给五子良将中幸存的三个人听的(老班底乐进已经在建安二十三年病逝),也是说给继承人曹丕听的。

于禁投降,张辽张郃徐晃自然颜面无光,曹丕也不能不对剩下这三位严加防范,所以在曹丕执政时期,张辽张郃徐晃从未独自带兵,这种情况直到魏明帝曹叡继位,才有一些改变,但是张郃击败诸葛亮那次,真正的总指挥,也是曹真曹子丹:“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辽打孙权,有乐进李典在旁边,乐进是曹操老班底,李典跟曹操渊源更深:“典从父(叔叔)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

乐进李典是曹操嫡系,他们跟张辽关系都不好,可以互相牵制,而且曹操在三人之上还安排了一个护军薛悌(也是曹操老班底,曾跟荀彧程昱一起镇守曹操老巢并顶住吕布张邈偷袭)。那个“贼来乃发”的密函,也是留给薛悌的。曹操密函妙计的最后一句话是“护军勿得与战。”

曹操的意思很明白:张辽李典可以上阵厮杀,乐进一定要留下来看家,谁死了薛悌都不能死。

我们不能怪曹操多疑,因为在后汉三国乱世,想要成就一番大业,睡觉都要睁着一只眼睛,给予下属无保留的信任,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三国缺少荀彧,但从来不缺曹操刘备孙权。

曹操的伤心和疑虑,都不是没有原因的,就连我们看完三国正史,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如果张辽徐晃被关羽抓住,他们能像庞德那样宁死不降吗?如果老朋友关羽亲解其缚解衣衣之,然后延之上座纳头便拜,张辽和徐晃谁会先俯首归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