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终于来了!光点映票房就斩获了2.31亿的票房,创造中国电影市场点映票房最高纪录,提振了疫情后的中国电影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命途多舛、百般权衡,如今的《八佰》是否偏离创作原点我们未可知,苏州河两岸的众生群像、舍生取义的八百壮士,当然还有战场中的懦弱、恐惧、挣扎,家国情怀、离乱史诗,《八佰》都有涉及,但并不是重心,创作者明确的知道,他们要打造的是一部划时代意义的商业大片,历史反思只是锦上添花,不能喧宾夺主。

今天我们好好聊聊《八佰》。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国军先后投入士兵80余万人,包括国军最精锐的全德械装备的87、88师,蒋介石意图通过此战役扭转华北战场之颓势,并借上海“国际市场”之声势引起“国际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战事远远超乎了他的想象,淞沪会战战事不断扩大,中日双方进入鏖战阶段,到10月底,国军死伤将近三十万,主力部队基本撤出上海。

但谢晋元率领的国民党政府军第八十八师二五四团第一营为保住闸北的最后一块阵地,奉命进入四行仓库,与日军展开了四天四夜殊死搏斗,“八百壮士”的壮举重振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士气,也打破了日本的计划。

也许是爱国精神或是高度戏剧化的故事,“八百壮士”被一代代电影人重现银幕,早在1938年第二代导演应云卫就将其搬上银幕,1975年丁善玺执导,柯俊雄、林青霞主演的《八百壮士》则是流传最广的版本。《八佰》也借鉴了1975年版本中的诸多元素,包括肉身炸坦克和杨惠敏献旗等桥段都如出一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相比起此前塑造典型的方法,《八佰》的野心则更大、更恢弘,它并不是从谢晋元或是单个士兵出发,而是一开始就营造了百川入海的景象,由欧豪饰演的端午无疑是前半部分的视点人物,奔向逃亡的他意外加入了二五四团,进入四行仓库,四天四夜的鏖战中,从懦弱、逃跑到担当、就义的完整成长,连接起仓库内外,苏州河两岸全体军民的觉醒。

而围绕在端午身边有散兵和正规军为代表,散兵出身复杂也各有神通,但也有贪生怕死之徒,就以老铁(姜武饰)和老算盘(张译饰)为代表,而正规军则视死如归、舍生取义,以朱胜忠(魏晨饰)、上官志标(俞灏明饰)为代表。

端午隔江远眺,苏州对岸人民更是盘根错节,女权先驱何香凝、青帮老大杜月笙、戏台老生、大学教授、赌场姐弟、青年学生,各阶层组成了上海滩的群像。

正规军的英勇唤起全体将士的勇气,八百壮士的英勇又推动了对岸民众的觉醒,如潮起潮涌,一浪高过一浪,最终形成了滔天大浪——全体国民的觉醒,端午因“护旗”就义,之后转入第三幕由谢晋元带领将士冒死“冲桥”,民众终于觉醒,民众冲向铁栏向壮士们伸出双手。

诚如许多人认为的最大争议点是“国军抗战”,而这恰恰与影片的主旨相背离,《八佰》贯彻的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正如影片最后的字幕“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也是《八佰》所表达“民众觉醒”。无疑《八佰》是真正的主旋律,这也可能是《八佰》涉险过关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群像需要更磅礴的舞台,在这方面《八佰》下足了血本,耗资七亿,在苏州搭建了拍摄基地,基本一比一还原了苏州河和两岸,全片IMAX摄影机拍摄更把这个舞台展现的淋漓尽致,大量的长镜头随意扫过就是数百人的场面调度。

影片的视点上天入地,租界民众沿着河堤在看对岸的士兵,士兵隔着窗看着对岸的灯红酒绿,欧美记者在远处拍摄四行仓库,深入四行仓库的记者用黑白画面纪录着历史,天空中则漂浮着热气球,那是美国的观察员,在看着四行仓库的战况。

实现交错,“看与被看”交织,让天上、地下,北岸、南岸形成天堂、地狱的景像。

纵使有万种野心,到最后也有落到实处,电影需要主线、结构也需要独特的“概念”,而《八佰》的概念就是战争奇观,电影一开篇就是一场横刀立马的打戏,之后的打戏则一场比一场大,一场有一场的特色,最终推到了情绪的高潮。

《八佰》的主题集中于四天四夜,总共也有四场战争戏,第一场是正面突袭战,精准布防,请君入瓮;第二场是日军突袭,数十个死侍从下水道潜伏,从内攻破、水中厮杀;之后日军动用机械铲车推倒仓库,壮士们身绑炸弹,从高处坠楼,慷慨赴死、报效国家;第四场“护旗”戏,飞机高空扫射,战士举枪对峙,用身体为国旗奠基。

两个多小时的战争片,基本从头打到尾,枪林弹雨、血肉横飞,说《八佰》是一部战争“爽片”一点也不过分。

当然,《八佰》也不是一部完美之作,在战争“爽片”与反思之作中左右摇摆,群像导致的结果是情绪到了,但有些人物却变得十分模糊,最重要的谢晋元团长在电影的前半段基本没有出现,而到了第三幕性格又非常刻板,大量民族大义的对白和主角光环,让这个人物有些虚假。

还有那个照相记者如何实现了从帮日本人的“汉奸”到进入仓库与士兵共生死,还有最后留在四行仓库的“敢死队”的结局也没有交代。

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战争背后可能都是政治”,在当权者看来四行仓库的壮举只是一场“表演”,为了换取欧美各国的支援,而二四五团的壮举唤起的是全民的自觉、国民的觉醒。

“历史会记住这里,会记住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