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我们见证了太多“有生之年”系列。

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再次警告称,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可能更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主食,我们餐桌上的“危机”还在悄然蔓延

鱼,作为我们餐桌上再正常不过的食材,眼下的处境更加不容乐观,因为早在去年,长江,就已经“无鱼”可捕了

长江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等级从高到低分为极好、好、一般、差、极差、无鱼。“无鱼”,已经是坏得不能再坏的等级了

长江,作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长的河流,如今却再也捞不出一条鱼,历史上,应该还是头一次出现这样表述。这是夸张还是现实?

最近,阿信无意中在抖音上翻看到了一个拥有近300万粉丝的大V“刘志强钓鱼”,作为一个专业钓手,他常年在长江、洞庭湖水系的各个水域分享自己的钓鱼心得。

但7月14日,他更新了一条收获近15万点赞的“失败”视频。这天他在湖边从早上蹲守到日落,“只想钓几条鱼,找一个简单的快乐”,最后却一无所获,他抱怨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个自然水域,按说这么好的水,应该是有很多鱼的,但是从我来的时候一直到现在,不断地有网在往这个湖里面投,在我能看到的范围,至少能够数到6张网

这就是我们自然水域、野钓资源的一个真实的水环境,这种对自然资源、鱼类的掠夺,这样下去,哪有鱼给我们钓呢?”

这只是一个生活在长江边的普通垂钓人,仅仅几杆子下水得出的结论而已,其实,长江鱼类资源枯竭的真实情况远比这段视频描述的更让人担忧……

长江鱼类正在排着队走向灭绝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刚刚跨进2020年,引起了全网热烈讨论的一条噩耗:

1月3日凌晨,“白鲟灭绝”的消息占据热搜榜前列。不少网友感叹道:我们从未相遇,听闻已是永别

2003年大年初一,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

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江白鲟,是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古代鱼类之一,熬过6500万年前的恐龙大灭绝时代,最终却毁在了人类手里

它体型硕大,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种最大的淡水鱼之一。

在长江渔谚中长江白鲟被称为“万斤象”。根据记载,曾有人在南京捕获过7米长的长江白鲟,创下世界淡水鱼类体长的最高纪录

不少人对此还抱有一线希望:会不会,长江白鲟躲在某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只是人类没有发现而已呢?

作为一种凶猛的肉食鱼类,其实,随着近年来长江生态环境的恶化、鱼类资源的整体枯竭,白鲟的食物来源被极大压缩,在不少专家看来,就算没有人为的捕捞,任其自由生活,“灭绝”也几乎是它宿命般的结局

作为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长江白鲟这样的特有大型鱼类的结局向人类亮起了长江生态安全的“红灯”。只不过,让人觉得无奈的是,这样的“红灯”亮过不止一次了

除了白鲟,同样作为长江生态旗舰物种的白鳍豚,可以说是中国人抹不去的痛

白鳍豚是长江流域一种独有的豚类动物,20世纪下半叶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白鳍豚的种群数量大大减少。

根据1955—1984 年期间白鳍豚的死亡统计,渔用滚钩致死的比例高达48%。

到2006年的时候,研究人员就对外宣布了白鳍豚功能性灭绝的结论。所谓功能性灭绝,是指一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已经下降到无法繁衍的状态。如果在50年内没有发现白鳍豚的个体,才宣告了它的彻底消失

迄今为止,白鳍豚依然没有被宣告彻底灭绝,我们所有人都还怀着一线希望,也有不少人在长江上到处寻找白鳍豚的身影。

和白鳍豚有相同遭遇的,还有著名的长江鲥鱼。如果说白鲟、白鳍豚的灭绝是人类的无心之过,那鲥鱼就是在满足人类的欲望中,逐渐消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爱玲曾把“鲥鱼多刺”当成人生一大憾事。鲥鱼作为长江三鲜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推崇。

自1996年至今,再无长江鲥鱼的踪迹,已经功能性灭绝。现在生活中的鲥鱼已经是近些年从国外引入的美洲鲥——西鲱。

按照现在长江珍稀鱼类的灭绝速度,不少人担心,下一个传来厄运的将会是长江中的“微笑天使”——江豚。长江江豚是目前长江中仅存的水生哺乳动物,是长江生态系统兴衰的指示生物

近年来,虽说江豚的保护声一浪高过一浪,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江豚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改变、依然严峻。

1984—1991年期间,长江中下游江豚种群数量约为2700头,2006年下降到1800头左右,2012年仅有约1040 头,2017年长江江豚数量大约仅有1012头。

长江鱼类的灭绝速度,也可以从国家不断更新的物种红色名录中窥见一二。

1989年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收录了9种长江鱼类。1998年出版的《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鱼类》则增加到了25种长江鱼类。

其中濒危物种13种(白鲟、鲥、淞江鲈等), 图为:淞江鲈。

2009年出版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二卷)则收录了70余种长江鱼类,其中 灭 绝 1种。

这是已经灭绝的西昌白鱼。

2016年发布的《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对394种长江鱼类的濒危程度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目前长江流域受威胁鱼类(包括濒危、极危和易危3个等级)多达90余种, 占总评估物种的24%

这是另外一种极危长江大型鱼类:鯮。

不难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 长江鱼类的濒危程度日益加剧, 不仅濒危鱼类的数量大幅增加, 部分种类的濒危等级也明显升高

长江,何以“无鱼”?

据统计, 长江流域分布有鱼类近400种, 物种数量居全国各水系之首, 其中仅分布于长江流域的特有物种多达149种, 占长江鱼类物种总数的39.4%。

长江流域因此也一直是我国淡水渔业的重要产区, 天然捕捞产量曾经一度占到全国淡水捕捞产量的60%以上

但为何长江鱼类资源会枯竭到今天这个地步呢?答案,其实在我们都学过的一篇2000多年前的文言文《孟子·梁惠王上》中就给出了:“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近几十年来人类毫无节制的酷渔滥捕,是长江鱼类资源的枯竭的主要诱因

据统计,截至2018年,长江流域登记在册的专业捕捞渔船多达3万多艘, 专业捕捞渔民超过14万人, 渔业捕捞强度之大, 远远超过鱼类资源的承载力

长江干流渔业捕捞量的变化

1949—1985年长江流域六省一市(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和四川)多年平均捕捞产量为26万吨, 产量最高峰出现在66年前的1954年,大约45万吨,1956—1960年捕捞产量相对稳定, 一直维持在30-40万吨。

其后, 捕捞产量逐渐下降, 80年代减少至20万吨左右,90年代仅10万吨

长江刀鱼与鲥鱼、河鲀一起被誉为“长江三鲜”,是长江中下游的经济鱼类之一。由于味道鲜美,长江刀鱼被大量捕捞。

上世纪70年代初,长江沿岸的刀鱼产量超过3000吨,从那之后开始直线下降,80年代已经减少到了300余吨,现在,每年野生刀鱼产量约为几千公斤。

与数量锐减相伴的是价格飙升,2019年,3两重的长江刀鱼价格超过3000元。

除此之外,四大家鱼(青草鲢鳙)已形不成渔汛中华绒鳌蟹的徊游足迹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的干流江段上相继消失

大闸蟹现在几乎就没有野生的了。

此外,电鱼、毒鱼、炸鱼和迷魂阵等非法渔具渔法的广泛使用则进一步加剧了鱼类资源衰退的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66年前一年可狂捕40万吨,如今却无一鱼可捕,长江还有救吗?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审计结果公告》显示, 11省近2014-2018年的4年间共发生非法电鱼案件3.46万起, 年均增长8.8%。其中149起发生在珍稀鱼类保护区内,胭脂鱼等珍稀鱼类被电亡,并导致超过30人死亡。

2020年7月的《焦点访谈》就报道了汉江流域屡禁不止的电鱼、毒鱼等非法捕捞产业。

长江“无鱼”,除了数量减少之外,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鱼变得越来越小,几乎没有任何经济价值,这也是“无鱼可捕”的一大原因

第一个表现就是, 就是小型鱼类逐渐取代大中型鱼类成为渔获物中的主要优势种类

研究表明, 长江中游江段主要优势的中型鱼类“四大家鱼”的比重从1974年的46.2%下降至2001—2003年的9.9%和2007—2009年的7.6%。

四大家鱼:青草鲢鳙。

另外一个表现就是主要渔获对象的捕捞规格越来越小

以洞庭湖为例,“四大家鱼”的平均体重由20世纪60—70年代的20斤以上下降到目前的不足1斤。

为什么要禁渔“十年”?

面对 长江流域鱼类资源枯竭的严峻状况,农业农村部早在2019年就发布了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

通告明确,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自2020年1月1日零时起率先实行全面禁捕;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护区以外天然水域,最迟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这一禁令因此被称为“史上最严”禁渔令,但这也实属无奈之举

其实,早在2002年,为了缓解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降低、鱼类物种资源加速灭绝的状况,国家就在长江干流推行过春季禁渔制度。

实行十多年来,根据渔业专家的持续监控,事实上,春季禁渔不仅没有使得长江干流上中下游水域的物种资源得到恢复,而且现有鱼类的数量和体型还有持续下降的趋势

例如,段辛斌等人2008年的研究就提到,根据对2000—2005 年长江上游干流宜宾、巴南和万州3 个江段鱼类的持续监测显示,春禁后主要种类平均体长、体重仍表现出下降趋势。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安徽、江苏这样的长江下游干流江段,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施炜纲2005年发表的论文就指出,崇明江段渔获尾数中98%以上为小型鱼类, 渔获单尾均重呈明显下降趋势。

春禁前后的对比显示,长江上游渔获物个体大小等并没有因近年来的春禁表现出增大趋势,这表明长江鱼类资源极其衰竭,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

另一方面也说明,春禁结束后,渔民们本着一次捞回前几个月损失的心态,实行的“变本加厉”式的高强度酷渔滥捕, 对长江鱼类造成了极大的生长压力, 加速了其小型化趋势的发展。

所以就学界观点而言,必须实行措施更为严厉、时间更长的长江禁捕令,才能够从根本上扭转长江鱼类资源衰竭的趋势

那是不是说,未来十年,生活在长江流域的人都没有淡水鱼可吃了呢?鱼价是不是要飞涨了?

这样的担心大可不必,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说,“长江已基本丧失渔业生产价值,捕捞渔业退出长江不仅不影响老百姓吃鱼,反而有利于长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数据显示,在每年超过6000万吨的全国水产品总量中,长江干流的天然捕捞量仅占其中的0.15%。也就是说,长江流域的禁渔对水产品供应的影响微乎其微

另外喜欢钓鱼的人也完全不用担心,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长江流域禁捕执法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

各地要综合考虑本地区水生生物资源情况和公众休闲垂钓合理需求,制定并发布垂钓管理办法,依法划定允许垂钓区域范围,合理控制垂钓总体规模,严格限定钓具、钓法、钓饵

所以休闲性的钓鱼,在符合当地的特殊要求之下,是不在禁渔范围内的。不过,阿信还是觉得,钓鱼纯属怡情,钓到鱼之后,享受到了快乐,还是主动放生比较好。

毕竟用来吃的话,专业养殖的鱼它难道不香吗?

生物多样性理论之父爱德华·威尔逊曾说:“每一个物种本身都是奇迹”。

《生命的未来》一书里,威尔逊解释道,所有生物体内都会进化出身体需要的化学物质,用来抗癌、杀死寄生虫或击退天敌。

爱德华·威尔逊

如今,受益于这些生物的启发,我们生活中的抗生素、仿生科技乃至于更高产、品种更优化的食物,都源自野生的生物多样性。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 长江上游大量的珍稀、特有鱼类对长江上游特有环境形成了高度的适应性, 含有大量特异的遗传物质, 是其他物种所不能取代的。

从长江鱼类生物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系统发育历史, 可以探索地质历史上地貌、气候的变化, 对研究古地理、古气候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更重要的是,人工养殖鱼类在经过多代繁衍后会出现遗传多样性退化,需要补充优质的野生亲鱼改善种群,长江正是鱼类的天然种质资源库。如果我们再不保护好长江这个基因库,可能将来会连“四大家鱼”都吃不到

参考资料:

[1]马爱平. 长江流域将分步禁渔十年[N]. 科技日报,2019-12-18(003).

[2]段辛斌等.长江上游干流春季禁渔前后三年渔获物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06):878-885.

[3]施炜纲等.春季禁渔期间长江下游鱼虾蟹类物种多样性变动(2001-2004年)[J].湖泊科学,2005(02):169-175.

[4]谢平.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水利工程是祸首,酷渔乱捕是帮凶[J].湖泊科学,2017,29(06):1279-1299.

[5]刘飞,林鹏程,黎明政,高欣,王春伶,刘焕章.长江流域鱼类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OL].水生生物学报:1-13[2020-08-1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230.Q.20200122.1657.034.html.

[6]王洪铸.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整体保护战略刍议(代序言)[J/OL].水生生物学报:1-2[2020-08-1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230.Q.20200122.1627.002.html.

[7]长江十年禁渔为解“无鱼”之困,人民日报,2020.01.04.

#今日份福利#

有没有什么野生植物或者动物,是你小时候常见、甚至作为日常食物的,但是现在却从来再也没有看过、吃过的?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阿信将根据精彩程度,pick2名小伙伴送出中信好书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