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楼市,应该有种“回头看”的眼界和视角,2020年上半年被疫情中断的各地楼市在密集调控之后,过热的被摁住,温吞水的继续温吞,还有就是延续阴跌、供求平稳,这种分化在下半年逐渐同步成为一种横盘模式是大概率事件。

其中,二线城市的走势在眼下似乎是模糊的,这种模糊有多少刻意的成分,相对之前利好、利空话题不断的情况,模糊而平稳的市场中,二三线作为中坚力量而非风向标,容易被看作蛰伏状态,可是二线城市并非只能默默回血,今天说一下青岛市场,提供一个例子。

二线城市靠话题,城市规划发展和产业升级一通组合拳+人才落户政策,这种吸引就业的模式与之前三四线城市靠棚改还不同,它的确是有造血的能力,只不过楼市的增长节奏与城市人口扩张是否能同步,利好能否支撑楼市的前提利好落地,而不仅仅是噱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岛是山东话题性最强的城市,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一直具备想象力,而且曽颇具气势的拿出学习深圳的姿态。因此青岛的利好楼市政策背书信用最好,相信的人最多,九百多万人口的青岛工业产业增加和第三产业走势良好,每年人口净流入省内位居前列,压过鲁西的中心城市建省会济南。

因此过去数年青岛的楼市话题随着每一次城市扩张规划升级而躁动,反响速度都挺快。但我认为以基本面还不错的青岛给大家提个醒,是很有必要的。

时间回到2016年,上一轮上涨周期通道开启前夜,青岛也在去库存,在那之前北部的城阳曾经一度脱颖而出,继崂山之后不断刷新供地端和销售端的价格新篇章。

最早嗅到机会的仍然是投资客户,敢于出手,在真正刚需之前;逐步涌入的需求抬升了北部的城阳,继而是即墨和胶州。城阳随着交通成本的降低随后迎来了一批城区的自住需求客户,被市区房价推到外溢的客户开始在投资客之后进场。

同时即墨的蓝色新区概念也出来了,即墨和胶州都是胶东半岛经济基础最好的县级市,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的这一波楼市量价增速同样明显,两地房价成功破万之后,又突破一万二,两年后一万五的项目已经不罕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此时的青岛另一个利好方向是黄岛,至今这个概念还子延续,比城阳当初似乎还要热些,一句置业方向西海岸颇为刺激眼球。被上一轮教育过得市场,投资和刚需客的分界已经比较模糊了。大批房企在黄岛拿地布局似乎也在印证,而交通又一次在为高潮收尾,跨海大桥和隧道让居住变得可行。

之后,青岛湾区两端的市区和黄岛一起把目光投向了红岛,产业引进和控规再次起头……

上述地区除了城阳区的成熟板块之外,城阳北、即墨、胶州、黄岛的投资客在2018~2020年陆续撤场,或者同样沉寂下来,持有投资的房产开始进入等候期,然而短期内并不会出现更高幅度的价格拉升;这一点刚需客户进场后也是一样的——价格和销量都开始趋稳。

另一面,当房价的涟漪波及的区域已经是平摊开来,青岛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并没有跟得上,这座城市经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1、贸易、港口为核心的产业链,生产制造加工支撑下在当前国际经济局面中存在增速压力;

2、国企为主导,大量就业人口在这个领域收入一般,与大家熟悉的青岛的城市品牌相比并没有多突出的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举青岛的例子,因为在二线城市里青岛还是不错的,不只是靠话题,它是真的有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入的利好,虽然如此,过去3~4年的楼市周期下也吸收了相当多的投资客户,和刚需客一道并行构成了房价的一个支撑,中间一度去化周期曾经降到不足一年,不过后续大量跟进的土地供应和项目开发再次囤积了潜在供应,之后迎来的横盘,最主要的问题是很难窥探下一步的趋势变化。

我之所以称为透支利好,是因为房价比利好来的要快,而支撑这些利好落地是需要时间的。

这时候如果没有足够新的接盘者,各个所谓有利好的新区,难免空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