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本文以生态与环境为主题,着重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资源、资源与环境,以及人、自然、资源、环境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视角下,着重阐释了几项要素的本质,阐述了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的要点和意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然与人类文明

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演变过程。人类社会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生物种群,在自然的发展演化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自身的组织结构的发展演化,从而不断地适应和利用自然。城市的出现就是这些演化的重要结果之一。

在原始社会,人类崇拜和依附于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敬畏和利用自然进行生产。在工业文明后,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支配能力急剧增强,自我意识极度膨胀,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使人类不得不面对资源匮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物种减少等严峻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

经历了近200年的工业文明后,人类积累和创造了农业文明无法比拟的财富,开发和占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颠倒,人确立了对自然的主体性地位,而自然则被降低为被认识、被改造,甚至被征服和被掠夺的无生命客体的对象。

人口与资源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资源。近200年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近代医疗保健的进步和基本生活资料的不断丰富,人口数量和平均期望寿命明显增长,1930年全球人口为29亿,1960年为30亿,1987 年突破50亿大关,目前已达60多亿。世界人口总量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愈来愈高,这些都造成了资源的短缺与环境破坏。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成为环境问题的核心,与永续发展息息相关。

人口增长使得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能源是指人类取得”能量”的来源,尚未开发出的能源应被称作为资源。不能列入能源的范畴。能源的稀缺性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导致的。尽管人类已发现的矿物有3300多种,而当前人类大量使用的能源主要是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考虑到科学、技术和市场因素,尽管人类用能效率不断提高,但能源消耗总量仍然呈增长趋势,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只可供人类使用30年,天然气可用70年。由于燃煤的效率低,将会受到严格的限制,这些传统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则是造成当前地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土地资源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宝贵的资源,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随着城市面积不断扩大,耕地面积随指数递减,生态足迹严重扩展,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功能减退。同时大面积的耕作和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使全球每年损失300多万hm2的土地,土地荒漠化成为全球最严重的环境危机之一。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水资源利用主要是生产、生活和运输用水。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世界上有60%以上的地区缺水。随着人口的增加,城镇化的加速,淡水紧缺已成为当前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将构成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

森林和湿地是自然界发挥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荒漠化带来了水资源、森林和湿地的减少,与此同时生物多样性也遇到严峻的挑战。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导致了物种减少的速度加快。过去的30年间,全球的生物种类减少了35%,目前地球上可供生物生长的土地和海洋面积总共为114亿hm2,全球人均仅有1.9亿hm2的土地和海洋可供利用。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地球资源状况报告》指出,目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的20%。

资源与环境

资源,一般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天然物质财富,或是指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质,地球上和宇宙间一切自然物质都可称作资源,包括矿藏、地热、土壤、岩石、风雨和阳光等。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对资源下过这样的定义:在一定的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而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

按资源属性不同,可将资源划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是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社会资源是自然资源以外的其他所有资源的总称,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包括人力、智力、信息、技术和管理等资源。

人类为生存和发展会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工业社会以机器动力为主要工具,提供了比农业社会大得无法比拟的动力,驱动巨大的流水线、交通、通信、贸易,以及整个社会的快速运转。人类一方面掠夺式地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资源,另一方面又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去,加之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消耗,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渐趋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完全对立起来,气候变暖、 海平面上升、臭氧层损耗、酸雨蔓延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大量开采、大量运输、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资源消耗线性模式有关。

据专家预测,至21世纪中叶,全球能源消耗量将是目前水平的两倍以上。如果按照目前全球人口增长及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以及所消耗的自然资源的速度来推算,未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透支程度将每年增加20%。这意味着,到21世纪中叶,人类所要消耗的资源量将是地球资源潜力的1.8~2.2倍。也就是说,到那时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

城市化与资源和环境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集中体现。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始,大规模的集中生产和消费活动促进了人口的聚集,现代化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城市数量和规模迅猛发展。

城镇化和城市人口的规模增加与资源消耗的关系十分密切。目前城市集中了全人类50%以上的人口,大量能源和资源向城镇化地区输送,城市是地球资源主要的消费地。一般认为,城市消耗的能源占人类能源总消耗的75%,城市消耗的资源占人类资源总消耗的80%。同时,城镇化进程对能源的消耗有着巨大的影响。世界银行2003年的一份分析报告表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能源消耗会以同样的数值增加(系数为1.031)。城市人口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能源消耗会增加2.2%。即能源消耗的变化速度是城镇化过程变化速度的两倍。从人类文明历程来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是社会财富积累加快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一个过程,也是人类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过程。按照经济地理学界的城镇化理论,当城镇化率超过30%时,就进入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中国的城镇化正处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急剧上升,绝大部分能源和资源用于制造业、交通和建设过程之中。

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城镇化能集约地利用土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教育、就业、健康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城镇化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土地面积和天然矿产物的减少,并使之在很大区域内发生了持续的变化,甚至消失,使自然环境朝着人工环境演化,致使生物种群减少、结构单一,生物与人的生物量比值不断降低,生态平衡破坏,自然修复能力下降,生态服务功能衰退。

从城市自身发展来看, 由于人口密集和资源的大量消耗,城市生活环境恶化,提高了城市的生活成本,使城市自身发展失去活力。城市产生和排放的大量有害气体、污水、废弃物,加剧了城市地区微气候的变化和热岛效应,使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受损,危及人类健康,人为地加大了改善环境的投资和医疗费用等。此外,大量的物质消耗造成各种自然资源的短缺加重了城市的负担,加剧了城市的生态风险,对城市的永续发展形成了制约。

后记

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一直是一个互相博弈,相互冲突的两个矛盾主体。以往的城市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等,都很难全方位的去考虑到如果在空间资源的保护、空间结构的优化、空间效率提升、空间权利公平等方面,进行很好的综合性考量。

在笔者看来,国土空间规划的提出,以及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已经从顶层架构层面,给这个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而作为广大从业者来讲,我们也正处在这样的变革大潮之中,提升自己多维度的知识储备,势在必行。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