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爱情是美好的,每个人都会为之向往,但是爱情结束以后往往会给人留下不可愈合的伤疤。

古代关于爱情的故事通常结局都会带一点点悲伤的色彩,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两人化为蝴蝶双宿双飞,《牛郎织女》只能在七夕相遇。

凡事都有两面性,美好的事物也会给人带来痛苦,没有伤心之事,美好的事物也不复存在。老子有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热恋中的男女甜甜蜜蜜,形影不离,分手后回想起曾经的美好时光,潸然泪下,伤痛欲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个相爱的人不一定会一直在一起走到最后,白头偕老。生活中也有很多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例子。

分手让人悲痛,仿佛是在心上狠狠划了一个口子,却怎么也无法愈合。有的人经历分手以后学会了如何去爱,逐渐摸透了能够让两人走下去的方式。

异性之间的区别,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还有心理上的,比如看问题的角度、思维方式等。

一般经历了分手后,人们都会变得更成熟。或是沉浸在阴影中抱怨指责、以泪洗面,或是反思自己,反思什么是爱情。

分手后的某一天,当我们再次和那个曾经一眼万年、沉浸其中的人见面时,已经不会再像热恋时那样对对方怦然心动、万分痴迷,也不会像交往时那样时刻想着对方黏在一起,更不会有那种“没了对方就活不下去”的感觉。

我们会更加理智客观,学会考虑对方的感受,观察对方的表情语言变化,不会再凭自己感觉胡来,也更懂得多考虑对方的感受。

往事已经随风去了,伤口在时间下愈合,可是伤疤依旧留了下来,这些经历在岁月的沉淀里逐渐影响了我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和想法。

决绝的痛苦

分手的痛苦毫无疑问,不同的人面对分离的痛苦会有不同的应对态度。有些人擅长用笑容掩盖悲伤,常常带着开玩笑的眼光看待分手这件事,能够轻描淡写地和他人讲述自己的感情问题。

事实上,他们也只是把伤痕埋藏在心底,压抑住自己的伤痛,甚至达到选择性遗忘的地步。

他们通过忘记的方式保护自己,减轻分手带来的痛苦。但是问题不去解决就不会凭空消失,逃避和忘记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久以后他们或许不会清晰地感受到分手的痛苦,但是这样的痛苦如同噬骨之蛆一般跟随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想法。

有一些人,会把“我们之间不合适”、“我们在一起没有未来”、“我不能耽误你”之类的话作为分手的理由,也许一部分人是发自内心地这样认为。

但是也有人把它当作不爱的借口,为了躲避分手的悲伤用这种看似理性但并非真实所想来欺骗自己,让内心不会过于悲伤和迷茫。心理学上将这样的做法称为“合理化”,又叫做文饰作用。

还有这样的人,似乎对所有感情都很决绝,分手后删除微信、QQ和电话等一切联系方式,不再和对方有纠葛,让两个人消失在彼此的世界里。

安娜-弗洛伊德称其为“退行”,即当个体遇到挫折与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的情景。

如同一个绝情的杀手,把对方的存在扼杀在记忆里,但他们这样做其实也会感到无比痛苦。

因为他们无法处理分手这件事,不知如何面对心中的伤痛和对方的存在,只能想出这样的办法,切断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这些人在决绝地删除对方后,通常会感到后悔。

起初,对方活跃在自己的世界里,在某一天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往日遗存得愉快幸福的记忆保留在那里,当他们被这些记忆冲击着头脑时,内心会摇摆不定,痛苦不已,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恼。

人格结构和自我保护

为什么不同的人面对分手的态度多种多样、天差地别?我们可以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分析。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部分是人的原始冲动,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只是想着满足欲望,不会考虑行为后果。自我遵循着现实原则,控制着本我的原始冲动,使自己在社会中生存,免受伤害。

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为了意识中的道德机制延迟满足机体需求甚至克制。当本我的冲动超过了自我的控制极限,严重的焦虑情感充斥着个体心中,比如分手后的焦虑。

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弗洛伊德解释了在本我冲动无法被抑制的情况下个体如何保护自己问题的,他把这个称为“自我防御机制”。

现代心理学不认同弗洛伊德的绝大部分观点,但却很认同自我防御机制理论,经过经其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的发展,确定了个体自我防御的几种机制。

其中被业界广泛认可的有五种;压抑、退行、投射、反向形成与升华,以及人格的独立性,导致不同的人面对分手会有不同的反应。 分手后的两人都会度过一段无比煎熬的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生活会暂时停顿,会感到迷茫和痛苦,但是既然两个人分开了就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此时的痛苦可能在为下一段美好做铺垫。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Love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