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马山村的大型养牛场饲养着400多头肉牛,是湘潭市最大的养牛场之一。 (记者 陈旭东 摄)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龙香玖 张振宇

引 子

三伏天暑热难耐,趁着早晨凉快点,湘潭县花石镇天马山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姜建群两口子一大早吃完早饭,赶在7点之前就出门了。

姜建群的目的地是公司的蔬菜基地,当她赶到基地时,菜地边到了很多像她一样在基地务工的农村妇女,绝大部分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最近天气太热了,豆角、丝瓜等蔬菜要赶在上午10点前采摘下来,这样不仅能保证菜品的水份和口感,对菜苗的损伤也小些,10点后我们便可回家休息,下午3点后再到公司的红薯基地去翻薯藤、除草;上午去给基地水渠田坎除杂的丈夫也会来红薯基地,到晚上7点收工回家。一天下来两人有200来块钱的收入,一年下来就有4万多到5万块钱,自2017年来公司务工至今,我们家现已摘帽脱贫。”姜建群高兴地对我们说。

在天马山村,还有比姜建群起得更早的。50多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胡日清,天刚蒙蒙亮就将家里的5头牛赶到野外吃草去了。

由于年老身体不好,胡日清无法外出挣钱。公司年初给他送来了5头初孕母牛,并花钱为他盖起了牛舍。

根据双方约定,公司将受孕母牛交给胡日清放养并提供技术指导,母牛产下牛犊后由公司以2800元/头的价格回收,每年可产仔一头;150公斤左右的母牛3年后可长到650-750公斤,增重部分公司按38元/公斤付酬。这样,胡日清每年便可从每头母牛身上获得1万元左右的收入,5头牛每年就是5万元,3年就是15万元。

“如果不是公司给我这么一个好的挣钱门道,我到哪里去挣钱、何时才能脱贫?”胡日清说。

回乡创业发展现代农业

胡日清和姜建群所提到的公司,名叫湖南省北马峰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由胡孝阳、胡国凡、胡玉春兄弟于2016年底成立的现代农业企业。

短短3年多时间里,湖南省北马峰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入近两亿元资金,建成了面积近万亩,涵盖有机生态蔬菜种植,红薯种植与加工、生态养殖(牛、鸡、小龙虾等)于一体的天马山现代农业示范园。

胡孝阳兄弟是土生土长的天马山人。1968年出生的胡孝阳初中毕业时,6个哥哥姐姐已先后成家,父亲背着一身债,无力供养胡孝阳继续读书,他只好辍学。父亲非常愧疚,胡孝阳却十分坦然,安慰老父亲,说正好可以帮家里干活挣钱。

就这样,16岁的胡孝阳跟着师父远离家乡来到郴州学泥工,3年学徒练就了一手好手艺,但挣钱的不易让他作出决定,换一种挣钱的方式。

1983年,胡孝阳怀揣着29元钱来到省会长沙,成为了一名街头小菜贩。

每天凌晨3点,胡孝阳踩着自行车赶到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进货。“贪心”的他总是将两个大筐装得满满的,以至于自行车不堪重负,只能推着前进,从马王堆到湖南师范大学10多公里,骑车个把小时就到了,可他要走两个多小时。

尽管如此,每天他仍是菜场最早进场的。由于进的菜比别人多,往往要到下午甚至傍晚才能卖完。一天晚餐时分,湖南师范大学食堂原材料不够,采购员紧急出来买菜,看到闭市后还在卖菜的胡孝阳,被他的勤奋和诚实打动,从此胡孝阳成了湖南师范大学食堂的固定供货商。后来他把业务拓展到了其他几所高校,业务越做越大。

1994年,全国开始推行高校后勤市场化,凭着敏锐的眼光和多年服务高校积累的经验与人脉,胡孝阳注册成立了一家餐饮公司。当时,公司最多时为长沙10余所高校服务,后来又成为了蓝思科技的后勤供应商。

业务越做越大,胡孝阳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便陆续让几个哥哥和姐姐姐夫到公司帮忙,共同发展。

家人齐心,其利断金。在胡孝阳兄弟姐妹的共同努力下,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这时,大家一起商量要打造属于自己的粮油鱼肉蔬菜供应基地。

一开始,基地准备建在离长沙市区比较近的宁乡,并与宁乡市签订了合作意向协议。

消息传到家乡花石镇,村上的老支书力邀胡孝阳回老家创业,镇、县领导也出面相请,胡孝阳兄弟响应了来自家乡的召唤。胡孝阳说:“看不得乡亲们仍过着贫穷的日子,尽管在宁乡建基地有着老家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回报家乡的使命让我改变了最初的决定,要把基地建到老家去。”

2016年12月,胡孝阳注册成立了湖南北马峰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7年3月,成立天马现代农业示范园。

打造精准扶贫产业链

“开始时只是想要建立公司的后勤供应基地,带动当地乡亲就业创业。真正大规模参与精准扶贫,花费上亿元资金为周边几个村的贫困户量身打造蔬菜种植、红薯种植及深加工、绿色生态养殖业3大扶贫产业链,则是在党和政府的号召和支持下,公司调整原有发展思路作出的决策。”胡孝阳坦诚地说。

胡孝阳向我们详细介绍了3大扶贫产业链的基本情况。

绿色蔬菜种植产业链是公司倾力打造的第一条扶贫产业链。

2017年初,公司启动了蔬菜基地建设,出资流转了将近1000亩土地,投入上千万元进行土地整理、建设。基地建成后,其中一部分交给有种植意向的村民(优先贫困户)按公司标准统一种植蔬菜,所生产出来的蔬菜由公司按市场价收购,在市场价格低迷、种植户可能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公司按成本价保底收购。为了让那些缺资金缺技术和怕担风险的贫困户也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公司留出了部分土地由公司统一种植,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在公司务工。目前,长年在基地务工的贫困劳动力有40-50人,每人每天有100元的劳务收入,一年下来便有2万元以上。

为了让更多的贫困户能够伴随公司的发展增收脱贫,公司决定斥资打造第二条扶贫产业链——红薯种植及深加工产业链,并明确由团队核心人员之一的胡玉春负责。 2017年底,公司投入数千万元,流转5000余亩土地,建成了一个红薯种植基地,建起了日加工能力达3吨的红薯粉加工厂。这条产业链同样采取农户分散种植和公司集中种植相结合、优先吸收贫困户就业的模式运作。

公司为了提高红薯种植的经济效益,在专家指导下引进了淀粉含量达22-24%的湘薯19号优良品种,并按绿色种植的高标准统一指导农户种植。

挖一天红薯能挣七八百元,一季下来能挣一两万;种一亩红薯能挣5000元,10亩就是5万。这一切都不是幻想而是现实,缘于公司为乡亲谋利、为贫困户增收的初衷和理念。

从这一初衷出发,公司给出的鲜红薯收购价是高于市场的1.2元/公斤,去年下半年久旱少雨,亩产也达3000公斤左右,而正常年份亩产可达到4000公斤左右。

“我们家今年种了20亩红薯,如果按4000公斤/亩的产量计算,总产量就是8万公斤,公司按1.2元/公斤到地头来收,种苗、技术、土地都是公司提供,除了人工费用外几乎没有别的成本,我今年算是赚到了。”贫困户胡宗清提起这事便笑得合不拢嘴。

同为贫困户的胡小军却有些后悔,他当时怕担风险,只种了5亩地的红薯,现在想起来,如果胆子大一点,像胡宗清那样,种上20来亩,今年收入岂不就有10来万了。

贫困户不愿种红薯也能从这一产业链中增收获利吗?回答是肯定的:栽苗、两次翻藤除草,一亩地一季下来至少要3个工日,贫困户可以到公司和大户那里去做工,5000亩地一季要15000个工,需发出工资150万元。再有就是红薯的收获季节,不论是公司还是大户,给出的价格是每挖1公斤红薯可获劳务收入0.2元。去年就有一个3人组合,一天挖红薯超过10000公斤,每人挣了700多元。就算体力差一点的,一天挣300-500元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更何况还有运输以及红薯粉加工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不论是蔬菜种植产业链还是红薯种植加工产业链,贫困户想要参与进来,除了吃得苦、肯流汗外,也需要他有这个劳动能力。在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病因残因年老缺乏劳动力致贫的。如何让这一部分贫困人口也加入到公司的产业链中来,能够增收脱贫呢?胡孝阳和他的管理团队早有考虑。

养牛、养鸡、养鱼,这些活对体力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老人孩子甚至残疾人都可以胜任,公司在2017年就着手进行生态养殖扶贫产业链的建设,并明确由团队核心人员之一的胡国凡负责。

公司先是投资建起了100亩青蛙养殖基地、300亩小龙虾养殖基地,去年又通过政府的产业扶贫项目发动贫困户养鸡,还吸收胡效忠等新的股东办起了一个存栏400多头的养牛场。

3年多以来,公司用于扶贫产业链建设的资金超过1亿元,天马山村52户贫困户,绝大多数通过公司的扶贫产业链人均增收万元以上,一举摘帽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