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账号【跟胡哥看古村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胡专注发现古村落之美。敬请关注、转发支持。

作为山西晋城市第一大河流的沁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它流经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附近一带,周边产生了一个个历史悠久的古村,也留下了“郭峪三庄上下伏、秀才举人两千五”的人文俗语。

这句俗语的前半句说的是郭峪、上庄、中庄、下庄、上伏、下伏村七个村,这七个相邻的村在明清时期是当地文风最盛的村庄,历代科举人才辈出,所以留下了“秀才举人两千五”的俗语。

其中的上下伏村古称河阳镇,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春秋时期,更是随后的茶马古道上的商贸重镇,唐宋时期盛极一时,明清之际依然繁荣发达。

村中有一条古商道河阳古道,曾经是晋商走南闯北搏击商海的必经之路,也是沁河流域繁忙的交通要道,东西各路商贾的中转驿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城阳城县上伏村成汤庙。不仅如此,因为紧靠沁河,村西还有一个水门关,是古代的官渡码头,名叫官津渡,曾经是繁忙的货运中转码头。

这样的一个山西古镇,这么有名气的历史古村,当然要一探究竟,近距离去感受一下它的古朴沧桑。前年夏天,趁着休假,胡哥将晋城市阳城县周边的这些古村一次游了个遍。

如果从卫星地图上看,上伏村依山傍水,东西长,南北窄,恰似一条长龙卧伏于沁河东面的河谷地带,西南两面被沁河环绕,东北两面则是山岭相依。

现在的上伏村不仅是山西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还上榜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可见它的底蕴之深厚。

据资料记载,作为晋商重要的商贸古镇,鼎盛时期的上伏村商贾云集,店铺林立,集中在主街三里龙街两旁,常住人口达到8000多人。

阳城上伏村古商业街。

村中仅外地客商会馆就遗存有7处之多,包括有徽商会馆、泽商会馆、豫商会馆、鲁商会馆、冀商会馆、秦商会馆。

至今,还遗存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院落106院,大都是明清时期的遗构,数量惊人,外观朴素但内在装饰奢华,是商宅的典范。

夏日的一个午后,我们一行由下伏村跨沁河,自西向东进入上伏村,沿途的旅游指示牌提醒着游客,历史文化名村上伏村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阳城县上伏村古街巷。

眼前看到的却是一派新农村的画卷,笔直宽阔的大街、绿意盎然的绿化带,整齐排列的新民居。古村呢?原来藏在这些光鲜亮丽的新民居的背后。

找到三里龙街的指示牌,一直走进去。一下子恍如迈步进入了另一个古代场景,古村悄然显现了出来。

此刻的上伏村安静得很,见到的村民很少,偶有几位老人家倚坐在门前的台阶上,一派悠然的神情,见到我们这些外乡人丝毫不以为怪。

上伏村内成汤庙内的献殿和大殿。

沿着略微弯曲的三里龙街行进,两旁大多是旧貌俨然的古代商铺,虽然被喷上了白灰,但那种古代的商铺房屋架构、古朴的底色依然透过新时代的涂料,一丝丝透露出来。

村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三里龙街中段的成汤庙,祭祀的是覆灭夏朝创建商朝的成汤王。始建于宋金时期,集中了宋金元明清的古建风格,是晋城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之一,号称千里沁河第一庙。

成汤崇拜是广泛分布于晋城市及周边的一种民间信仰,尤以阳城县为中心圈。这座庙又被村民称为大庙,因为它不只是一座庙,而是由成汤庙、文庙、武庙,三座庙五个院落共16座大殿组成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2300多平方米。

远远望去,成汤庙赭红色的颜色非常抢眼,独特的两边钟鼓楼高、山门低的结构又显得非常特别。尤其是那粗大的青石门框,一派金元风格。

上伏村成汤庙鼓楼上视角。

进入大庙,场地开阔,殿堂巍峨,金黄的琉璃瓦和绿色的屋脊雕饰相映成趣,富丽堂皇而又端庄大气,自有一股森严的氛围。殿内各处立着的石碑记载着村镇历史,也记载着大庙历次维修的经过。

释读碑文,将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是我们对上伏村的底蕴又有了深一层的认识。

原来,2000多年前,这里最早叫做河阳寨,后来因为地理优势,近水靠山,易守难攻,又因着山谷河畔的交通优势,逐渐沿着沁河两岸发展成集镇,为河阳古镇,又称为东、西河阳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汤庙内一景。

在唐初,大约公元742年前后,沁河发大水,上游冲下来一通百佛碑。水落之后,百佛碑的上半截在河东,下半截在河西,村民遂改为上下佛村,解放后改为上下伏村。

成汤庙前的东西主街就是三里龙街,现存有800多米,是古代的重要官商大道,兴盛时,两旁的各类商铺林立,种类齐全,也由此催生出了十四个大家族,包括赵家、李家、栗家、马家、王家、于家等。

南北16条小巷像蜈蚣腿一样连接到三里龙街,也连通了一院院古老的民居和其他寺庙。民居是典型的北方四合楼院形制,四大八小五天井的样式遍布全村。

连接三里龙街的巷,如同蜈蚣腿。

富裕的经济条件使得这里的民居基本都是青砖砌墙,两层楼阁式为主,主房二楼带檐廊,讲究的人家主房正面为隔扇门窗式,雕饰精美。

穿行在龙街,商业气息扑面而来,虽然岁月的风霜带给了古村房屋的残损,但那前店后院的格局依然鲜明。

说起古商道,大家一定以为宽敞无比,其实呢,古代的商道官道并没有那么宽,除了秦始皇下令修建的驰道外,一般的商道也就宽3米左右。

雕饰精美的古民宅。

上伏村三里龙街就是这样宽,用现在的眼光看,自然窄的可怜,可在古代,却是繁华无比的一条官商大道。有客栈货店、钱庄票号、染坊布店、米店粮行、酒馆饭庄、典当杂货、药铺盐店等林林总总。

对比山西长治的荫城古镇、山西吕梁的碛口古镇,颇有些类似的感觉,只不过,荫城古镇商铺遗存要比这里明显,碛口古镇的商业仍然繁华,只不过内核已经换成了旅游商贸而已。

尤其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里的大门楼上的门匾题字,又和别处有不同。仁让齐家、敦仁克让、琴鹤家风、恭俭庄敬、仁礼同存、忠信笃敬、顺理则□、耕□心田等等,几乎都是以做人的道德行为要求为主,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该村之所以成为繁华的商贸古村缘由。

少见的黄河河神金龙四大王庙。

在村中还见到了一个少见的庙宇金龙四大王庙,仅剩斗拱连楹的大门楼。这是供奉南宋理宗皇后的谢太后的侄子谢绪的,因为他排行第四,传说中被封为黄河水神,因此又叫金龙四大王。联想到沁河就在村边,又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有黄河水神崇拜也是应当之理。

匆匆半日游览,难以详细了解千年古村上伏村的种种风采。到离开时回望,依然难以平息所见到的古代商业重镇的繁华遗存。这座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商道古镇,期待着在周边靓丽景点中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

欢迎关注@跟胡哥看古村,看更多古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