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约为874万,考虑到升学、出国以及留学生归国因素,共有705万大学生需要就业。根据最新政策和招录计划,中央和地方公务员、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大学生入伍等公共岗位可吸纳90万人就业。同时,智联招聘近期的问卷调查表明,有2.8%的大学毕业生(约24万)希望创业。综上,今年约有590万大学生要在市场化机构就业。

大学生就业市场整体供需增速的差距较为明显。过去一年(2019年7月~2020年6月),在智联招聘平台上针对应届大学生发布的岗位数同比下降7.1%,而投递简历的大学生同比上升35.2%。新冠疫情爆发后的2~6月,智联招聘平台新发布大学生岗位数同比下降15.5%,而在智联招聘平台投递简历的应届大学生同比上升62.7%,供需对比更加明显。虽然随着国内新冠疫情得到控制,新增大学生岗位需求数在3~5月的同比降幅收窄,但岗位需求增速仍然明显低于因“考研失败效应”而提高的大学生求职者增速,供需增速的差距从2月份开始急剧扩大,直到近两月份才有所收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型企业岗位需求稳定增长,但中小微企业岗位需求降幅较大就业重点地区的岗位需求增长疲弱。今年2~6月,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岗位需求同比下降19.0%,其中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岗位需求分别同比下降27.3%、26.0%;人口较为密集的中部地区岗位需求同比下降26.3%;就业机会比较密集的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岗位需求同比降幅较大,分别下降了25.0%和20.8%,远高于二线城市(+1.6%)、三线城市(-8.6%)和四五线城市(-5.1%)。

哪类大学生就业难

大专学历就业最为困难。在6月份就业困难的应届大学生群体中,本科生的比重最高(65.6%),大专生次之(26.2%),硕士和博士的比重分别为8.0%和0.14%。

女大学生就业难度高于男大学生。6月份仍在智联招聘平台求职的应届大学生中,女大学生的比重(58.5%)比男大学生(41.5%)高出17个百分点。

就业困难大学生以户籍地在三线及以下城市为主。在6月份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中,户籍地在三线城市(29.2%)和四五线城市(41.5%)的大学生比重超过了七成,构成了仍在求职的大学生的主体。从就业竞争最为激烈的三大城市群来看,珠三角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难度最大,仍在求职的大学生比率达到30.1%,高于京津冀(26.9%)和长三角(26.3%)地区。

就业困难大学生主要来自于非重点大学和一般学院。在6月份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中,一般学院(52.1%)和非重点大学(39.4%)的合计比重超过九成。从就业难度系数看,即使是重点大学,也有14.7%的学生仍在求职,而非重点大学(26.2%)和一般学院(30.9%)的就业难度约为前者的两倍。

低层次的热门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从6月份就业困难大学生的专业分布来看,会计专业仍在求职的大学生规模最大,占比达到11.8%,其次是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8.1%)、计算机科学(7.0%)专业,法律专业的占比也达到了1.7%。这些专业本属于“热门”专业,但大专学历和一般院校背景的毕业生占这四个专业就业困难群体的近六成,其在专业质量上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

除了因疫情冲击导致的总量供需矛盾之外,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和大学生的能力与期望之间的结构性错配,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区域机会和流动意向错配。当前东部地区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51.3%的就业岗位需求,而6月份大学生往东部地区投递简历的比重达到57.0%,后者比前者高出5.7个百分点,“孔雀欲往东南飞”的趋势依然突出,东部地区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相对而言,虽然中部地区提供了22.6%的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但6月份只有18.0%的大学生简历投递到中部地区,而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岗位需求和求职者意愿基本保持平衡。从城市维度观察,新一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分别提供了37.5%和11.1%的大学生岗位需求,但在6月份收到的大学生简历比重只为35.9%和9.8%,是吸收大学毕业生的洼地。值得一提的是,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为大学生提供了21.4%的工作岗位,但拥有这四个城市户口的大学生比重仅占3.5%,特别是前往北京和上海的大学毕业生将面临严峻的落户难问题。

学历要求与学历结构错配。相比于秋招和春招,当前是企业校园招聘的淡季,6月份的有效岗位需求以中低端学历为主,大专(31.9%)和“学历不限”(32.0%)的岗位比重接近三分之二。相应地,目前就业市场上明确提出至少需要大学本科学历的岗位需求比重为34.6%,这一比重远远低于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中的比重(65.6%);而明确提出需要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岗位比重为1.4%,也明显低于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在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中的比重(8.1%)。由于岗位的学历要求和职业薪酬挂钩,当前大多数就业岗位对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增加了高学历者的就业难度。

能力要求与专业背景错配。从6月份在线岗位的专业需求来看,企业最需要理工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其岗位比重达43.1%。但从仍在找工作的大学生专业结构看,理工科毕业生比重只有38.7%。尤其是土木工程与建筑类专业,企业岗位需求比重高达9.6%,比6月份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的比重(2.4%)高7.2个百分点。与之相对,企业对经管类专业岗位需求比重(33.8%)比经管类毕业生的比重(36.5%)低了2.7个百分点。其中,财务与会计专业的岗位需求比重(2.7%)比大学生求职者比重(12.1%)低9.4个百分点。6月份仍在求职的教育类专业大学毕业生比重为3.2%,比企业岗位需求比重(1.3%)高近2个百分点,在疫情对市场化教育机构冲击较大的背景下,公共教育机构吸纳教育类毕业生显得尤为必要。此外,文史哲法、医学、艺术、农学专业的供需比重大致相当。

企业性质与就业偏好错配。当前民营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65.8%的岗位需求,但6月份只有27.8%的大学生简历投递到民营企业。相反,国企、外企和上市公司分别只提供了5.4%、5.2%和6.8%的大学生岗位需求,但投递到这三类企业的大学生简历比重分别达到13.8%、16.3%和11.3%。

岗位缺口和职业选择错配。就业困难大学生更期望从事体面稳定的高级白领类职业,如广告/会展(6.4)、财务/审计/税务(5.5)、项目管理/项目协调(5.3)等职业的供需偏离度都远高于1的均衡值,这些职业表现出供不应求的特征。与此相对,就业困难大学生对那些劳动强度大、平台低、流动性强的职业热情较低,如岗位发布占比高达23.1%的销售类职位,其供需偏离度仅为0.26,房地产经纪与中介(0.18)以及技工/操作工(0.22)则是供需偏离度最低的两个职业。

2020届毕业季已过,2021届秋招又将至,大学生就业即将面临“双届叠加”的更严峻局面,必须以超常规的政策“组合拳”,对冲周期性因素,缓解结构性因素,降低摩擦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