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上午,广东利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部建设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在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东镇东二路如期举行。简单的奠基仪式之后,工地上很快响起一声声打桩机的声音——此刻,距离利诚检测拿到项目施工许可证不到24小时。

利诚检测项目是中山首个实现“拿地即动工”的项目,从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公开交易开始算起,22个审批事项,该项目拿到施工许可证仅用时145分钟,平均6.6分钟完成1项。而在审批改革前,根据中山市相关规定,从拿地到动工的时限为半年时间。

以火炬新速度叩开火炬建设新序幕。在中山首个“拿地即动工”项目奠基仪式后,中山火炬高新区建区30周年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火炬区管委会举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构“二次创业”新逻辑

聚万众心,集八方智,谋发展路。

在建区30年之际、在《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之后召开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对于火炬开发区来说意义深远。

1990年,国家科委、广东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三方签约,火炬区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成员,改革开放的高速列车在这里踩下油门。30年来,新材料、新能源、机电一体化、生物医疗等产业集群飞速发展,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园、国家健康基地先后成立,孕育了珠江西岸上的创新型产业集聚区。

跻身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搭上“双区”建设的时代列车,新机遇和新挑战都对传统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考验。30年后,站在一个新的拐点,火炬区迎来了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命题。

7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继续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抓手,以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这也是火炬开发区“二次创业”的逻辑。

今年年初召开的中山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努力把火炬开发区打造成“创新发展的主引擎”“重振中山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的先行示范区”“一流国家级高新区”。

围绕上述目标,火炬区如何在寻找产业升级后劲、提升创新发展动能方面出实招,这是火炬区作为中山“当家人”、必须要回答好的“未来在哪里、希望在哪里、出路在哪里”的时代考题。

“项目落地速度就是用来‘破’的,今年要率先从‘拿地即动工’的挑战干起。”中山市委、市政府将今年定义为“交通攻坚年、项目落地年、稳企安商年”,作为主引擎、火车头的火炬区自我加压,跑出了加速度、新速度。

今年以来,火炬区在大力向外借力重塑高新区优势的同时,也加快向内梳理、整合、提升、优化资源配置。

这,是火炬区赢得发展优势的基础

培育有号召力的产业集群

在中山火炬高新区建区30周年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火炬区还与腾讯云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推动腾讯WeCity解决方案落地,并携手打造国际数字文创主题商圈,推进留创园创新中心建设,全方位、多领域助力中山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根据计划,双方将在新基建、云计算、大数据、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数字文创、新型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这是今年以来,火炬区大力引进的又一高端项目。

牢牢抓住“高”和“新”,是火炬区建设国家级一流高新区的重要章法。从7月中旬开始,火炬区党政班子开启了疫情发生以来,行程最为紧凑密集、跨越范围最大的考察调研活动:从广州到北京再到成都、东莞、深圳和厦门,足迹遍布省药品监管局、省科技厅、科技部火炬中心、北京市跨区域产业协作中心、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研究院检定所、电子科大科技园、松山湖、前海、厦门高新区等,考察近20个高精尖平台或项目。

如果进一步梳理火炬区党政班子的七月跨省市调研行,有三条产业线索值得关注:

以“广州-北京”北向调研线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线,是火炬区努力推动中山建设国家药品进口口岸、争当生物医药强省建设排头兵的积极行动;以成都西南方向为主的光电产业线,是该区打造光电领域高效、高质成果转化平台的深度思考;以“东莞-深圳-厦门”之行为主的创新创业主线,是该区重建开发区的留创园、创新创业中心的大胆探索。

上述看似并无关联的机构和项目,背后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重塑创新动力、再造营商环境、升级产业版图的路径与决心。火炬区力争引进中检院、腾讯创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并把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科学家团队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吸引进来,体现了火炬区集中精力突破激光技术、下一代显示、生物检测、快速成型、集成电路上下端等关键领域的决心,这也是火炬区推进再生医学、生物和化学创新药、可穿戴医疗设备研发和品种加快集聚的实践,目的就是要以新的产业号召力孕育新的产业集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蜕变往往藏在细节之中。早在今年“3·28”招商活动中,火炬区坚持“高”“新”导向的招商信号已然明显:以康海泰晟生物医药CDMO平台项目、广东省制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新诺无掩模光刻设备增资扩产项目等签约项目,在行业内都具有领先技术水平。其中上台签约的项目中,绝大部分的亩产税收超过200万元,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而作为土地配套,该区今年计划整备1000亩非房地产用地、2021年整备3000亩、2022年整备5000亩连片产业发展用地,打造万亩深中产业拓展走廊,目标是在“十四五”期间打造万亩产业总部带。

这,是火炬区为未来产业版图布下的新局。

三十而立再出发

重整行装再出发,全面推进火炬区“二次创业”——看似熟悉的口号,今年有了新内涵。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在中山重振虎威之时,在迎来建区30周年之际,火炬区的“重整行装”,是准备迎难而上的勇气,是决心重塑新优势的魄力。

再出发,需要“快”招数。推动中山首个“拿地即动工”项目,实现土地摘牌到合法动工从常规6个月到145分钟的飞跃,是“机遇不等人”的迫切。

再出发,需要“慢”功夫。放弃见效快的过渡加工类、污染类、限制类企业,把精力放在高科技企业的培育上,需要勇气,更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远见。

再出发,需要“真”本事。引进“高精尖”项目不是目标,留得住、能成长才是诉求,这需要勠力改革的决心,全面优化的营商环境。

无论是“快”招数,还是“慢”功夫、“真”本事,背后是火炬区从“火炬速度”到“火炬质量”的思考。

从今年年初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的“黄金四条”政策,到“3·28”引进高含金量产业直投项目、与国字号四大行推出政银战略合作协议获授1400亿元联合授信,再到后来主动出击,频繁跨城考察健康医药、光电产业等重大项目……

回望2020年以来火炬区的这套“组合拳”,一条重塑创新动力、重构产业版图、再造产城空间的发展脉络,逐渐明晰。

正如中山市委副书记、火炬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陈文锋所言,真抓实干就是最大的竞争力。当前,火炬区通过强化六大考核办法激励作用,充分提振队伍干事创业精气神,提出把破纪录的“火炬速度”转化为工作常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胜利”。

这,是火炬区下一个30年的未来。

【南方日报记者】罗丽娟

【图片】资料图片

【作者】 罗丽娟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