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豆瓣上有这样一个神秘组织,它名叫“985废物引进计划”。

985”和“废物”这两个词,在平时我们怎么也不会将他们组到一起去。

正常情况下,名校出身怎么也能有一个好前途,能够有一份不错的好工作吧?!

就如同他们的小组介绍一样:是一群985/211失业者的乐园,加入分享故事,谈论如何摆脱困境。

这个小组的人,他们就是一个个的例外。他们即便考上了985、211的好学校,却依然被当做是个“废物”。

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上大学前都是各个圈子的名人,有着令人仰望的高分成绩,老师家长的厚重期望,本想上了大学能好好发挥,走上人生另一段全新的旅程。

但事实是,上了大学也才发现,身边的人一个比一个优秀,一个比一个牛。

“他们可以毫不费力的成为某个领域的大牛。”“身边不乏各个省市的前几名,自己费尽全力学来的东西,在人家那里不过是众多特长中的其中一个”...

直到毕业也才发现:即便是名校毕业,硕博毕业,依旧可能只能从事一份极其普通的工作。甚至,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还在各处寻找工作当中。

而就是这样一个另类又奇特的小组,在创建短短2个月的时间里,就吸引了近9万人。

这里的人都是名校毕业,拥有着国内最顶尖的专业特长和学历,可这里却是失业的落魄者家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圈子里,大家都自嘲是“小镇做题家”:从小生活在小城镇里,靠着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做题,终于走出家乡,走进大家梦寐以求的名校。

但,走出后,他们慌了:看着身边一个一个比自己优秀的人,自己逐渐沦为别人的背板墙;城市里那些眼花缭乱的一切,好像自己是一个局外人;走入大学后,慢慢接触了更多来自各个方面的打击,光鲜褪去,他们越活越着急和压抑。

有人说,他们太矫情。985门都还是废物,那双非学校的人又该怎么过呢?

也有人说,上着最好的大学,却只能过最平凡的生活,读书还有什么用?!

但深入了解后,我发现这两种声音都不是最真实的他们。

这群985“废物”,真的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种废物。

为什么?

因为这群“废物”会在群里打卡学习各种资格证书。

研究、推荐、交流、学习各种专业的课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分享规划自己的未来,也会对自己的现状和问题做出最准确的理解和描述。

逻辑清晰,语言流畅令人称赞。

除了这些,小组内成员还会组队学习、相互鼓励和支撑。

看到这里,也许我们才能明白:这些自嘲985废物的年轻人,他们根本就不是什么废物!他么是一群不满现状积极寻求更好出路的追梦人;是暂时陷入迷茫困境但不甘平凡的人。

错把别人的自嘲当做别人的实力,才是我们所犯的最大错误。

但可贵的是,这些自嘲是废物的人,也在清晰认知自我及现状后,努力的想要向前一点,再向前一点。

我们要不断进步,才能原地不动

01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些没有我学校好的同学却混的比我好?

而获得最高赞的回答是:一个人如果毕业很久依旧把他母校挂在嘴边,那至少说明他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东西了。

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也常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那个曾经不如我的人,如今却活的比我好?就好像,我们的思维永远就只能定个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往前每走的一步,都是过往某时刻的推进而已。

然后,一路骂骂咧咧时运不济一边感叹命运不公!

前一段时间,饰演《甄嬛传》里的浣碧一角的演员蓝盈莹因参与一档娱乐节目多次被骂上热搜。

原来,网友骂她在节目里所表现的野心太令人讨厌,骂她营造努力人设,甚至连她微博晒出来自己书单也被大家拿出来说太没深度。

确实,蓝盈莹在节目里直言不讳的表示,自己对于未来的确有野心,想要的东西就一定会想方设法的得到。

她成为了花木兰的选角苦练武功和英语口语;为了节目效果临时苦学乐器和舞蹈...

一个人的成就真的能够以某个时刻来作为衡量标准吗?

其实不然!

至少长相并不讨喜、一度不温不火的蓝盈莹,在这挡节目里获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专毕业的张靓颖,硬生生靠着自己一点一点的努力,活成了电视剧里的女主。

事实上,大家总是习惯于一边埋怨着阶层固化,上升渠道少而且上升艰难,一边又理所当然地接受逐渐固化所带来的的一切。

固执的认为,某一时刻的成就会延续下去,成为一个人一生的骄傲。从而将努力看得一文不值。

电视剧《三十而已》

但人生,又何尝不是一个千难之后有万难的旅程。身处其中的我们,谁也不能以某一时刻的成功换得永恒的成就。

就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我们必须不断地努力、不断进步,才能立在原地。

立足脚下,过好每一天

02

有人说:小孩子的一天很短,一年却很长;大人的一天很长,一年却很短。

这一长一短,其实藏着很多生活的智慧。

小孩子的每一天都活的不一样,每一天都会无所顾忌的玩耍、长大,于是一年又一年,总是过得漫长但有充满意义。

但成人不同,有无数人将每一天都过成了机械的重复,一天又一天,日子并没有什么不同。一年又一年,年年如一,时间好像过得很快。

于是,人们总自我怀疑、焦虑和叹息。没有改变的决心,却时常陷入自我诘问的怪圈。

有人说,过度的自我诘问是一种病。

频繁的怀疑、担忧未来,就会陷入到一种无止境的烦闷中。

之前有篇刷屏文章:《我的儿子是学渣》。

故事里的父母非常优秀:爸爸是985的工科博士,妈妈是985的硕士,两人在最佳生育年龄27岁,以最科学的方式生下了一个儿子。

可渐渐地,这对父母发现自己的儿子成绩并不优秀,甚至可以用差来形容。

他们接受不了儿子是个学渣的现实,于是就给儿子报各种辅导班,请昂贵的一对一的家教。白天孩子在学校上学,晚上夫妻俩再同步给孩子辅导一遍。

可即便如此,孩子成绩还是不见涨,甚至因为天天额外加的学习,身体也搞坏了。

这令夫妻俩重新思考,冷静之后他们发现,其实儿子并没有那么差

他会做饭,孝顺父母,帮助同学,被全班同学选为班委...

他们决心放下焦虑,培养一个优异成绩的儿子固然重要,但比这更重要的,是活在当下,接受儿子的不优秀,培养儿子的特长,享受与儿子在一起的每一个瞬间

生活固然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前进,但也需要适时反思,避免过度自我诘问。

要知道,不可避免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都终将平凡。

不可避免,我们都终将平凡

03

前一段有个很火的文章《一个北大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里面讲述了一个高分考上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但却得了抑郁症姑娘的故事。

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我们考上了最好的大学,却依旧过着最平凡的生活。

其实,平凡才是绝大多数人的最终归宿。可最困难的是,我们无法接受这样一个事实。

作家梁晓声写过一篇文章,有一段他和一位大一学生的对话:

“如果在三十岁以前,最迟在三十五岁以前,我还不能使自己脱离平凡,那么我就自杀。”

“可什么又是不平凡呢?”

“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

“具体说来。”

“就是,起码要有自己的房、自己的车,起码要成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吧?还起码要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吧?”

“要有什么样的房,要有什么样的车?在你看来,多少存款算数目可观呢?”

“这,我还没认真想过……”

这其实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心声,不甘平凡成了绝大多数人对于自我的苛求。

于是,他们不满自己的平庸现状,一味要求自己能达到所谓的成功,能过得比身边人都好,能活的轰轰烈烈...

就像小时候幻想长大后就一定要成为科学家;就像高中时幻想上了大学就一切自由,工作了就一定要财务自由...

心理学家刘松蔚对每周来访的人问这样3个奇怪的问题:

1.这周跟上周相比,你的生活有哪些变化?

2.没有太大变化?那有没有一点点的变化?

3.这周和上周一样?那你是怎么保持的呢?

刘松蔚说:问这3个问题,是因为我发现对于很多人来说,好像只有惊天动地的生活才值得一过。

但其实,生活中很多的改变都是从生活小小的改变开始,即便我们认为生活轰轰烈烈的人,生活也都是从平凡开始的。

每一个健身达人背后,是无数个日复一日平淡琐碎的健身开始;每一个科学家也都是数年枯燥重复实验之后的蜕变...每一个看似轰轰烈烈背后,都是一个个平凡平淡的日子的积累。

所以,做一个平凡的人并非一件可怕的事,重要的是,在平凡中每天都能做出小小的改变,活在当下,不断保持自己向前的力量!

写在最后

04

如果说,上帝留了一扇跨越阶级的窗,那这扇窗一定是高考!

别再相信什么读书没有用,学历没有用的假话。

趁一切还没有变得固化和困难,不断保持自己前进的动力,时常眼望星空,也时常活在当下,脚踏实地,接受平凡但不甘于平淡。

我相信,在凡俗的人间,最有价值的不是最轰轰烈烈取得成绩的那一刻,而是在我们不断努力的每一个平凡日子里,所做的每一点小小的改变,然后告诉自己:我能够努力做好我自己,而且,可以做的更好!

点个在看,愿你我都有平凡的生活,不平淡的人生!

——END——

▍来源:本文为教育百师通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作者:西柚,一个成长中的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