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自己的方式证明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到抗台任务,是在我25岁生日当天的下午。手机里、电视上不时传来“今年第四号台风‘黑格比’在短时间内生成并预计会向浙江正面袭来”的消息。这是我第一次去做台风的现场报道,心里忐忑却又兴奋。来不及犹豫,匆匆整理好行李,我便和摄像老师一道,经过了近5个小时的车程,抵达省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初步判定的台风登陆点之一——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

8月3日傍晚,我们走在玉环的路上,看见沿岸村庄里,不少当地的“红马甲”领着携带大包小包的居民向安置点“搬家”,现场秩序井然,却又带着一丝紧张。我们一刻不停地跟着,生怕错过每一个值得报道的瞬间。

海上救援队前来支援,几个大高个儿开着不大的、全开放式的渔政船来到现场,简单了解了施救方向后,他们载上大伙儿就向海里冲。我蹲在船上,一只手捏紧话筒,一只手绕着其他工作人员的臂膀,全程用手机记录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开船出去不到10秒,海风就把我们这些没有坐船经验的人吹得东倒西歪,雨逐渐大到模糊了双眼,也打湿了手机。可就是这样的时刻,救援队长就像站在船头的瞭望者,打着手电,开着喇叭向一望无际的海面呼喊:“我们是海上救援队的,请不要担心,我们即刻赶到。”他还不忘回过头看看我们:“你们要蹲好,别怕,马上就到了。”

晚上11:40左右,渔政船开到了渔民的身边。队长拉好绳索,一个转身跳向停靠着的渔船,并接过我的手机,直接绑在他的手臂上进行拍摄。整个救援工作大约持续半小时。回看后期画面时,我看到了当时救援队员营救的全过程,几次眼眶湿润:由于降雨密而大,好几次队长边喊,嘴里边进了雨水,呛到难以发声,他也未停下手头救人的任务;甲板上到处是水,脚下随便一踩都会溅起一个大水花,他们却没有丝毫放慢脚步的意思……

返回岸边,已是夜里12点多,上岸前,我采访了队长现场营救的细节,并询问他当时是否害怕,他脱口而出:“不害怕,我是救援队的,保证大家的安全是我的职责。”我已经分不清眼前模糊的是泪水还是雨水,来不及记下队长的名字,我们就匆匆告别,但他的回答一直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难以忘却。

这一条救援新闻,在第二天的《浙江新闻联播》中播出。在我看来,这一条短短两分钟的报道,背后凝聚着救援队员不畏艰险的两个小时。而对于仅有两年工龄的我来说,这两个小时里,我在海上颠簸时,有过害怕,有过焦虑,但正是救援队员们无畏向前冲的精神,带给我坚持下去的勇气。

作为一名“95后”,我工作时间不长,社会经验也不如“前浪”们,但我们有去冒险的勇气,时常保持着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今年以来,我参与过抗疫报道,在上海浦东机场蹲点24小时,记录浙江医疗队在前线的工作;梅雨期间,新安江水库九孔泄洪,我在下游桐庐富春江水库边蹲点3天,报道当地群众、消防队员等在抗洪救灾中的暖心故事。记得好几次采访中,问起“90后”采访对象,不少人都说:“以前大家总说我们是‘90后’,我们还小,需要被保护。但如今,我们‘90后’长大了,我们也想用自己的方式、尽自己绵薄的力量去保护这个世界。”这也是我的心声。

在不少人眼中,记者们笔头硬、经历多,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记者时常晨昏颠倒、奔波忙碌、风餐露宿。其实不光是“90后”,在新闻媒体从业的每一个人,都是传递爱与正能量的使者。无论背后付出的汗水有多少,在形成报道的那一刻,一切都是值得的。